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全球汽車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車企們對于電池的需求也開始呈直線上漲。而電池成本所占到的整車制造的成本足足有40%,可以說整車制造上又幾乎一半的成本都來自于動力電池系統,因此,在電池上下功夫,也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新能源車企的發力重點之一。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特斯拉目前正在美國弗里蒙特建造一條屬于自己的電池生產線試點,并且還自行設計了生產電池的一些列設備。在該生產線上生產的電池將是特斯拉第一批自產電池,而這也將意味著在未來特斯拉或能實現“電池自由”。
實現“電池自由” 特斯拉早有“預謀”
盡管,關于特斯拉自產電池一事,特斯拉方面未給出過較為明確的肯定回應,但是,近幾個月以來,關于特斯拉自產電池的傳言就沒聽過,而事實上,特斯拉也是早就卯足了勁,為盡早實現“電池自由”下了不少功夫。
特斯拉自產電池的最初信號,大概是在去年2月左右,當時特斯拉正式收購了一家名為麥克斯韋爾(Maxwell)的電池公司,間接獲得了其電芯生產成本和規模方面的重要技術。
隨后在去年6月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其CEO馬斯克表示:“特斯拉要擴大電池的生產規模,同時,降低單位電池的成本。”這幾乎是確認了其將自己生產電池。到去年9月5日,特斯拉又公布了一則招聘信息,顯示弗里蒙特正在建設而一條新的電池生產線,目前正在招聘制造技術人員。

此后沒多久,又有外媒報道特斯拉的合作伙伴Jeff Dahn表示,目前正在測試的一款新型電池,擁有極強的續航的能力,可以幫助特斯拉的電池壽命大幅提升。很快在同年10月,特斯拉又收購了加拿大的一家名為Hibar Systems的電池制造公司,該公司的強項就是生產電池芯制造設備。
而進入今年后,就在前不久的1月29日,馬斯克又再次表示:“特斯拉將會致力于增加電池生產能力,同時,降低單位電池成本。”不難看到,自去年以來,特斯拉的種種行動都在為自產電池做鋪墊,目前來看自產電池也或只是時間的問題。
得電池者 才有機會“得天下”
近日,捷豹宣布將暫停I-PACE的生產,究其原因,就是其鋰電池供應LG化學公司在在歐洲的工廠出現了電池短缺的情況,因此無計可施的捷豹只能選擇暫停生產。這就不難看出,整車生產是一個整體,缺了其中任何一環造車的循環都將難以維系,尤其是電池。因此,可以見得電池對于電動車整車制造的意義非同小可,得電池者,才有機會“得天下”。
特斯拉原本也有其電池供應商,那就是松下,但大概是“十年之癢”,從特斯拉有了自產電池的那顆蠢蠢欲動的“心”之后,兩者直接就出現了“貌合神離”的裂縫。
去年4月,馬斯克發推文表示,超級工廠目前的只有24GWh的電芯產能,一直閑置著Model 3的產能。而隨后松下方面也表示:“沒有自購的產能來滿足特斯拉不斷擴張的業務。”甚至降到:“馬斯克多次要求降低采購價格,而倘若再如此,我們會考慮撤走超級工廠全部的松下員工與設備。”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火星人”馬斯克更是如此,他絕不想在他造車的過程中,不無時無刻存在被限制的因素和風險。而他對與對松下的產能、價格的不滿,也直接催生了他想要實現“電池自由”的心。
結語
對于特斯拉而言,實現“電池自由”意義重大。特斯拉的野心可見一斑,但卻被電池的產能與較高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步伐。而自產電池,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特斯拉未來的產能,同時長期來看也有利于其造車環節上降低對電池供應商的依賴,甚至終結受制于電池供應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