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國車協官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洲七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新能源汽車銷量合計22.25萬輛,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24%。
其中,西班牙、法國、英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較高。當期西班牙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3萬輛,同比高增78%;法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5.1萬輛,同比增長52%;英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4.4萬輛,同比增長46%。
當前,歐洲汽車領域電動化提速趨勢明顯,帶動動力電池需求大幅增長;另一方面,近期歐洲當地電池產能還不能滿足其市場需求,而憑借技術、原材料、產能、產業鏈協同等方面優勢的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已實現全球領跑,并正值全球化拓展階段,中國動力電池及上游企業出海歐洲愈加積極。
01
今年上半年歐洲多國純電汽車銷量搶眼
值得一提的是,從新能源汽車車型來看,今年上半年純電汽車在歐洲多國市場的銷量遠高于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成為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的主導力量。
單位:萬輛
業界人士分析指出,歐洲多國純電汽車銷量優于插電混動車型,主要由于歐7(Euro 7)政策對混動車型排放標準提出的高要求,從而導致歐洲主機廠對開發和銷售混動車型持謹慎態度,而越來越青睞純電車型。
與此同時,由于純電車型配套電池的帶電量遠高于混動車型,這也意味著,隨著歐洲純電車型銷量的提升,歐洲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持續攀升,而動力電池產能本地化成為業界關注歐洲市場的焦點。
今年6月,歐洲電池聯盟負責人托雷·塞克尼斯就曾表示,歐洲新增電池產能中有很多來自中國企業,近幾年中國電池制造商助力歐洲電池產能建設迅速上量。
托雷·塞克尼斯援引數據指出,2012年歐洲電池產能小于1GWh,而目前產能已達80GWh。預計到2030年,歐洲本地電池產能將達到1083GWh。
這也表明,歐洲有意愿到2030年讓本地電池產能邁入TWh時代。資料顯示,目前在歐洲已經投產和在建的中國電池企業,包括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和億緯鋰能,宣布投資計劃的有國軒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和中創新航等中國主流電池企業。
02
中國頭部電池企業在歐洲建工廠、拿訂單
近年來,在裝機量和市場份額都大幅提升的同時,中國頭部電池企業紛紛以“出海”建廠的方式加速布局歐洲本土化產能。
去年年底,寧德時代德國圖林根工廠首批電芯由G2廠房的第一條電芯產線順利下線。據介紹,該批電芯通過了寧德時代全球產品需通過的所有測試,該工廠規劃年產能14GWh,目前已經實現鋰電池模組及電芯的量產,表明寧德時代已具備對歐洲客戶的本土化生產及供貨能力。
而在2022年8月,寧德時代還宣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設電池工廠,規劃總產能為100GWh,投產后產品將供應奔馳、寶馬和大眾等客戶。
在寧德時代看來,匈牙利有著悠久的汽車制造史,產業配套良好,周邊地區原材料豐富;而且匈牙利地處歐洲中心地帶,區位優勢突出,聚集大批整車企業,在當地建廠便于及時響應歐洲客戶需求。
同樣在海外有大量布局的遠景動力,2012年其英國桑德蘭電池工廠量產;2021年宣布在英國、法國新建動力電池工廠;2022年布局其西班牙動力電池工廠;近期宣布將在法國杜埃市附近新建電池工廠,預計將從2025年開始向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汽車公司供貨。
今年6月8日,億緯鋰能宣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廠,投資額達13.1億歐元。據悉,該工廠已于近期開工建設,未來將生產大圓柱電池,就近供應寶馬汽車。
而除寶馬之外,奔馳、Stellantis、大眾等車企在德布勒森市均建有工廠,億緯鋰能歐洲電池工廠落戶于此,除快速響應當地關鍵客戶的配套需求外,同時將有利于輻射周邊,就近承接更多歐洲地區客戶的訂單,進一步完善其全球戰略布局。
蜂巢能源也于今年4月表示,為進一步升級動力+儲能雙輪驅動戰略,將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客戶訂單,審慎推進產能建設。目前,蜂巢能源歐洲業務穩步推進,規劃將在德國建設兩家電池工廠。
去年6月,國軒高科宣布,計劃將在德國哥廷根工廠設立其歐洲首個電池生產運營基地,規劃年產能18GWh。
“到2025年,預計海外市場大約還有400GWh的產能缺口。”遠景動力執行董事、中國區總裁趙衛軍今年早些時候還曾道出鋰電企業出海邏輯,汽車行業的產能本地化屬性決定了,誰能滿足它,誰能走出去,誰就將獲得先機。
03
中國鋰電產業鏈正加快向歐洲“推進”
如今,歐洲正在成為中國電池企業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當地龐大的動力電池產能建設規劃和市場規模也帶動了中國上游供應體系出海。
由于歐洲本土材料企業產能不足,無法滿足電池企業在歐洲電池產能建設的需要,而包括當升科技、多氟多、璞泰來、廈鎢新能、華友鈷業、天賜材料、新宙邦、江蘇國泰、石大勝華、中偉股份、星源材質等中國鋰電材料企業都已在歐洲進行相關布局。
今年6月22日,華友鈷業發布公告稱,擬通過控股子公司Bamo Technology Hungary Kft在匈牙利投資約12.78億歐元,將建設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正極材料項目。這意味著,其拓展海外鋰電材料市場獲新進展。
廈鎢新能也計劃將與法國歐安諾公司在法國北部城市敦刻爾克成立合資企業,計劃投資額約15億歐元;璞泰來擬在瑞典松滋瓦爾建設1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研發基地。
此外,近期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倪軍對外表示,寧德時代正與歐洲的一個合作伙伴商談,討論將在歐洲建立多個動力電池回收站事宜。若后續電池回收站落地,將形成其歐洲本土化的電池回收網絡,有利于打造產業閉環,保障其電池核心原材料的供應,從而增強其歐洲電池產能保障能力及產業鏈供應的韌性。
未來,中國與歐洲各國在電池領域的合作料將會繼續加強。不過,隨著歐洲相關法規的落地,中國電池企業進入歐洲市場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數據顯示,目前歐洲本土只有1%的電池關鍵原材料生產能力,但近兩年歐洲議會等卻又通過了一系列法規法案,希望構建其本土化電池產業鏈,尤其是“歐盟新電池法”的落地,大大提高了他國電池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這種貿易壁壘勢必將對中國電池企業開拓歐洲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其中《電池與廢舊電池法規》和《關鍵原材料法案》影響較大,不僅對關鍵原材料本土開采、加工、回收率、碳足跡、數字電池護照等方面提出嚴苛要求;同時,還要求電池企業對重要原材料進行供應鏈盡調,超出碳足跡限值的電池企業被禁止進入歐洲。
在此背景下,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雖然困難重重,但對歐洲市場志在必得,未來或將助力歐洲市場更快推進汽車電動化和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