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統計,2022年下半年中國鋰電企業就有多起海外鋰礦投資意向合作宣告終止,而這一勢頭延續至2023年。進入2023年以來,又有3起海外鋰礦投資意向合作終止。去年早些時候,寧德時代和贛鋒鋰業爭搶加拿大千禧鋰業的激烈態勢還“歷歷在目”,而如今海外鋰礦投資熱潮卻現“退潮之勢”,鋰業上游洗牌似乎也進入了“深水區”。
01
海外鋰礦投資從“熱脹”到“冷縮”
回顧2021下半年至2022年,在碳酸鋰價格大漲,甚至有時一噸難求的背景下,眾多鋰電產業鏈企業紛紛通過多種渠道鎖定海外鋰礦資源,以期提升鋰業話語權。
以“鋰王”天齊鋰業為例,其先后“鎖定”澳大利亞格林布什礦山、智利Atacama鹽湖等鋰礦資源。其中,格林布什礦山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品位最優、產能最大的鋰輝石礦山。其參股22%的SQM旗下的Atacama鹽湖是目前全球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生產成本占優的鹽湖。
基于此,業績方面,2022年因市場高需求下的“量價齊升”,天齊鋰業賺得盆滿缽滿,當期營收約404.49億元,同比大增427.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41.25億元,同比暴增1060.47%。分業務看,鋰礦營收154.39億元,同比大增483.90%;鋰鹽營收250.86億元,同比大增398.41%。
為了進一步擴充鋰資源儲備,今年1月9日,天齊鋰業繼續發布海外買礦計劃,其控股子公司TLEA擬以0.5澳元/股收購澳大利亞Essential metals Limited(下稱“ESS”)100%股權。
然而4月20日晚間,天齊鋰業發布公告表示,上述事宜未獲ESS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在協議雙方均無需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下,該交易終止。
無獨有偶,今年7月還有兩起海外鋰礦投資合作終止。7月21日晚間,中礦資源發布公告稱,此前簽署的投資性《框架協議》,擬出資合計2000萬美元通過收購和增資取得蒙古國URT鋰礦項目51%權益,經相關各方商洽,未達成最終共識,已解除《框架協議》,此次對外投資事項終止。
稍早些的7月10日,協鑫能科發布公告表示,其全資子公司協鑫能科鋰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協鑫鋰電”)與Zim-Thai Tantalum(Private)Limited公司(下稱“Zim-Thai Tantalum津巴布韋”)已于近日簽署《合同解除協議書》。由于客觀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各方均同意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解除《鋰礦資源開發合作協議》,且互不承擔違約責任。
協鑫鋰電與Zim-Thai Tantalum津巴布韋曾于2022年12月23日簽署了《鋰礦資源開發合作協議》。協鑫能科表示,彼時簽約旨在推進協鑫能科在海外探尋鋰資源的進程,加快國外鋰資源的儲備,協助公司未來鋰電相關產業鏈的資源布局與整合。
對于去年布局鋰礦,協鑫能科曾在今年5月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表示,由于鋰鹽供需不匹配、價格高企,導致鋰電池廠商給公司的供貨價格較高、交貨周期較長。協鑫能科希望通過掌握上游鋰礦資源并配套正極材料產能,為其鋰電池供應商提供相應材料,再將供應商提供的電池應用于本公司換電、儲能業務中。
02
終止海外“鎖礦”原因何在?
商戰風云變幻,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為何多家鋰業頭部企業終止或被終止相關海外鋰礦投資?
在電池中國看來,上游鋰礦布局方面,一是,墨西哥、智利等鋰資源豐富的國家正逐步加強其國內鋰礦的管控,這或許是部分中國鋰企海外鋰礦收購被終止的原因之一。
二是,如今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相較于中國國內鋰礦,海外鋰礦對于中國鋰企存在一定的經濟、地緣或法律上的潛在風險,這也是部分中國鋰企放棄海外鋰礦的一個原因,在協鑫鋰電終止津巴布韋鋰礦合作中就有體現。
三是,當前海外鋰礦也進入價格博弈階段。就在天齊鋰業與ESS發布相關協議終止前的十多天內,另一家澳大利亞礦企Mineral Resources Ltd(下稱MRL)成為ESS主要股東,持有其19.55%的股份。
資料顯示,MRL分別在4月11-13日,先后通過四次交易實現上述股份收購,單股收購價格分別為0.498澳元、0.497澳元、0.528澳元和0.559澳元,整體高于天齊鋰業此前報出的每股0.5澳元的收購價格。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這或許是天齊鋰業相關交易未通過股東大會審議的原因之一。有分析師表示,股東可能想要更高的報價。
市場方面,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去年11月60萬元/噸的高點逐漸下跌,到今年4月下探至18萬元/噸后,緩慢回升至30萬元/噸。7月25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28.65萬元/噸。電池中國觀察到,在經歷了價格的大起大落后,鋰礦及鋰鹽企業的業績也出現了明顯的“滑坡”。
今年上半年,雖然國內多數鋰礦及鋰鹽企業業績預增,但包括鹽湖股份、西藏礦業、天華新能、雅化集團、盛新鋰能、融捷股份等預計同比降幅達40%-95%,而業績預虧的江特電機,同比降幅預計超100%。
就業績下滑,多家企業表示,一方面今年上半年鋰價行情跌宕起伏,導致下游材料加工企業不敢接貨;另一方面,電池企業以按需采購為主,放緩了采購節奏,下游需求不穩定。
而鋰價的變化直接影響鋰業上游供給的積極性,也是企業投資鋰礦的驅動力之一。對于未來鋰價走勢,國盛證券認為,整體市場恢復低于此前預期,“供強需弱”的格局下,鋰價承壓,謹慎下調 2023年至2025年的鋰價假設至22萬元/噸、16萬元/噸和16萬元/噸。
國信證券預計2023年全球鋰資源端供給增量在30萬噸LCE左右,澳洲鋰礦、南美鹽湖、非洲鋰礦和國內的鋰資源均能貢獻一定的增量。需求端,目前市場對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規模的預估為1300萬輛,儲能領域的需求有望實現同比將近翻倍的增長;鋰鹽供需從2022年供需短缺轉為2023年供需過剩,但預計過剩幅度并不明顯,供需仍將維持偏緊格局,鋰價可能在20-30萬元/噸區間波動。而鋰價中長期價格中樞將在12-15萬元/噸,或趨于平穩。
03
鋰業上游博弈進入“深水區”
雖然業界普遍認為,鋰價遠期將趨于平穩,不過從供需格局看,經歷了碳酸鋰價格“過山車”后,當前企業對碳酸鋰的采購多以剛需為主,現階段仍處于供需激烈博弈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期碳酸鋰期貨的入局,使得鋰價新增一個參考因素。從碳酸鋰期貨上市以來的表現看,從首日的價格“暴跌”到7月25日“暴漲”,對鋰價的影響尚不明朗,也使相關企業對鋰價的預判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上游資源布局方面,據業界人士透露,基于上述多重因素影響,海外鋰礦收購難度增加,不少鋰礦及鋰鹽企業現階段的策略或由布局海外新礦轉移到加快已有礦產資源的開采,并提高自身產能上。同時,由于中國國內的鋰礦不會出現地緣等問題,或將在未來受到更多關注。此外,在鈉電池加速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儲能領域的夾擊背景下,鋰電池上游降本將成為鋰企的重中之重,企業提高自有鋰礦供給率和降低鋰礦、鋰鹽生產成本,將成為其提高競爭力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