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對于我國新能源產業補貼政策,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發展新階段,補貼政策需調整、跟進。未來,補貼政策將提高技術門檻,完善補貼標準,健全監管體系,并建立市場化的發展機制。補貼政策對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凈化產業發展環境,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宋秋玲表示,補貼政策近期將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是在提高技術門檻的基礎上提高財政補貼政策。在保持2016—2020補貼方案總體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進入推薦車型目錄的企業和產品的門檻,使技術先進、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能夠獲得財政補貼,相反的就得不到補貼,從而推動企業加快技術進步,促進優勢企業做優做強。
二是完善補貼標準。補貼標準應在彌補成本差價和促進技術創新上實現基本平衡。目前,新能源汽車成本隨著規模效應已逐漸下降,部分車型的成本下降較快,有必要根據產業發展、推廣規模、成本變化等因素進一步完善補貼的標準。
三是健全監管體系。目前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監管還是比較薄弱,監管手段相對落后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信息化、網聯化的特點形成鮮明的反差。有必要加快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監管平臺,掌握車輛的生產、銷售、安全運行、充電設施的運營情況。行業主管部門要強化行業管理,嚴格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準入,加大產品一致性的抽查和處罰力度。
四是建立市場化的發展機制。相比直接的財政補貼,借助市場力量激勵和倒逼企業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上,可以避免部分企業對政策的過度依賴和騙補的行為。建立市場化的扶持機制是中長期的政策調整方向。下一步,將積極配合工信等部門加快建立相關制度,確保財政補貼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車扶持的力度不斷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