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基礎原材料,多國都已將其列為戰略性材料,實施政策鼓勵與財政支持,而我國由于多晶硅產業化生產技術的缺乏,國內需求長期依賴進口。直到2005年,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成我國第一條產業化示范線,徹底打破了國外多年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
近幾年來,我國多晶硅產業高速發展,實現了規模化供應。2011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8.2萬噸,居世界首位,初步解決了國內多晶硅供應瓶頸問題,奠定了光伏產業發展的基礎。截至2012年底,我國多晶硅名義產能約18萬噸/年,2012年國內消費14.3萬噸,如果下游企業產能全部釋放,將消耗多晶硅20余萬噸。
光伏發電商業化應用對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持續降低將形成持久性壓力,在當前階段、在多晶硅技術還沒有取得革命性突破時,多晶硅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簡單而明確的判斷標準之一,便是生產成本與國際一流企業的差距。
在國外,多晶硅屬于產業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30年來,國際上具一定規模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僅7家,旗下共10家工廠,集中在美日德。而在國內,多晶硅行業曾經出現的“天價行情”,使在資本逐利性驅動下的許多企業,紛紛鋌而走險涉足多晶硅行業。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管理提升能力,難以形成持續降本能力。2010年,部分企業曾經間歇式生產;2011年以來,大部分企業已處停產狀態。
嚴酷的市場洗禮已經淘汰、也必將淘汰大部分無規模效應的企業和有規模效應企業的部分落后產能,必將使產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有效的多晶硅產能,是能夠真正形成持續的市場供應能力、并且生產成本具國際競爭力的產量,目前我國該部分產能不足10萬噸/年,能夠提供有效產能的企業數量約3—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