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最近關于漢能的事,全球媒體各說各話,作了大量報道和分析,試圖道出問題的真相。本文無意再重復各種陰謀論、做空論等說法,只想就一個話題,薄膜發電,探討一二,其一,漢能做的薄膜發電到底是什么;其二,它有沒有未來。
薄膜發電是什么
什么是薄膜發電技術?要搞清楚這個概念,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就是光伏發電技術。光伏發電技術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其中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為傳統較為成熟的晶硅電池;另一種就是新一代的薄膜電池,薄膜電池又可以細分為非晶硅電池、碲化鉻電池、銅銦鎵硒電池、砷化鎵電池等種類。
對比晶硅、薄膜兩條路線,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太陽能中心主任陳頡此前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曾表示:“公允地說,單晶硅、多晶硅和薄膜在應用上各具優劣。從地面電站建設角度來看,在相等的裝機容量下,晶硅不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薄膜則需要更大的面積。”
“當然薄膜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具有更好的弱旋光性(光照不足時仍可發電)、溫度不敏感性(對溫度的變化不敏感,溫度提高時電池效能下降較?。?。所以,在實際發電量上,薄膜優勢則更為突出。”
相比晶硅,薄膜目前的市場占有率低,不到10%,這是事實。但是放眼世界太陽能,目前歐美最大的太陽能公司,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止一次親自站臺的First Solar做的是薄膜,而不是晶硅,First Solar目前全球裝機容量超過 10GW。日本最大的太陽能公司Solar Frontier,也是一家薄膜太陽能公司,同時也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美日的太陽能老大都是做薄膜的,他們不傻。
薄膜發電的未來在哪
討論薄膜發電的前景之前,有必要看下光伏行業的未來前景:傳統能源永遠短缺,而且越來越少,這是共識;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這也是共識,所以光伏新能源不可能是泡沫,供需的不平衡是暫時,曲線一定蜿蜒上升。這是沒有什么可懷疑的。
在中國光伏界,由于堅定擁護薄膜路線,漢能總是顯得有點“另類”,最近漢能股價坐了過山車,薄膜技術被人指指點點也是難免。但其實說到根上,晶硅、薄膜技術特性不同,決定了它們完全服務于不同市場的,并不能決定孰優孰劣。晶硅在地面電站掌握話語權,薄膜在這兒沒有獨特的競爭力,但從技術特性來說,薄膜的市場和未來也不應該在地面電站上,薄膜的未來一是高端裝備,二是民用市場。
國務院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把電力裝備被列入了十大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其中明確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裝備等智能化制造。薄膜電池技術門檻高,產業化生產智能化程度高,中國電力裝備,特別是新能源裝備的高端化智能化,未來屬于薄膜。
薄膜電池還因為“輕、薄、柔”的特點,可以把光伏技術融入生活 ,應用于戶用發電、農業大棚、汽車、手機等設備上,在衣服、背包,甚至帳篷上也能有所應用,其市場前景可觀。南開大學孫云教授以銅銦鎵硒(CIGS)薄膜為例介紹,“從技術成熟度和生產成本上看,CIGS的產業化前景十分明朗,且其很多優勢(輕柔等)是晶硅所不具備的。不過,考慮原材料的儲量和成本,以及光伏要成為替代性能源的遠景目標,CIGS替代晶硅并不現實,但即便如此,我認為,未來CIGS的全球市場規模也能夠達到80GW-100GW”。
不過,想要實現李河君的薄膜夢,顯然還有不少功課要做,因為薄膜發電不是要開發一件新產品,而是一個新市場,甚至新時代。這時,解決所有問題必須依靠創新,創新過程中,方向比速度更為重要,就像一列正在爬坡的火車,我們不妨推它一把,再給它一點時間,要是它成了,你將從中直接受益,要是它不成,你什么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