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2008年9月16日,剛剛落成的492米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頂層觀光廊,陰霾籠罩的暮色中,通用汽車正在這里隆重地舉行它的百年誕辰。拔地而起的高度,讓不少恐高的賓客感到目眩。大屏幕上正轉播著通用全球CEO瓦格納的講話。除了上海,美國、德國、墨西哥的會場,都在同步慶祝著通用百年的輝煌。
今天想來,這次慶典,頗有些“沖喜”的意味。2008年,由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正滾雪球般在美國、歐洲,甚至全球蔓延開來,讓人們始料不及。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全球汽車世紀大劇,突兀地展開。
通用在百年慶典后倒下
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來襲,剛剛度過百年壽辰的通用汽車首當其沖。與工會談判破裂,重組方案被總統奧巴馬拒絕, 3月30日,CEO瓦格納被迫辭職,5月債轉股計劃遭拒,直到6月一切挽救計劃失敗,通用汽車宣布破產,在101歲時愴然倒下。
對于這家百年老店的倒下,業內有人評說,通用抱殘守缺,不重視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只滿足于生產SUV等高油耗大型車輛,導致競爭失利。我卻覺得此論有失公允。
從20世紀90年代,史密斯、瓦格納都對通用的痼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帶領通用從多個品牌各自為政的困局中走出來。從2004年開始,瓦格納宣布通用新的品牌戰略:開發全球產品平臺,通過模塊化的“架構”,滿足不同品牌和市場的需求,從而降低開發成本。到2008年底,在通用全球最新開發的全球平臺上,光是上海通用就有雪佛蘭克魯茲、別克君威、君越等最新車型相繼定型。說起來,也是運氣不佳,金融海嘯來得太急,新車還未上市,通用就已倒下。
據我的觀察,通用對開發新能源車可謂傾注了全力。從90年代起,純電動車、增程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的研發有聲有色。2003年,通用提出了五到七年后 “重新定義汽車”的宏圖大略。用新能源“重新定義汽車”,進而取代傳統汽車。
通用獨辟蹊徑地研發出“增程式電動車”Volt,它沒有像其它電動車一味在增加續航里程上較勁兒,而是提供汽油和電力的兩種能源選擇,解除了純電動車的后顧之憂。是電動車可行性揚長避短的一次突破。可惜的是,盡管Volt在2008年就已面世,但是還要進行三年的技術完善,慢了半拍[NextPage],沒有能為挽救通用出一把力。
新能源的孤軍深入,踏空了全球能源結構轉變的支撐,雪上加霜,讓通用數百億美元的投入功虧一簣。時不我待,成全瓦格納作了一個悲情人物。
豐田絆倒了自己
豐田海外擴張的重點是先美國,后歐洲。等到世紀之交中國轎車市場終于成熟,豐田才姍姍來遲。靠著賣進口車賺下的口碑,后來居上。當時“豐田沒有對手”的自詡,今天看來實在有點飄飄然。
金融海嘯來臨,豐田家族第四代長孫豐田章男臨危受命接過最高權杖,三個月后,豐田在美國的“召回門”爆發。這一事件對豐田品牌的嚴重傷害,怎么估計也不為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史無前例的召回是豐田造車和經營理念中一系列積弊的總爆發。豐田近年來把產量做到世界第一的心氣太旺;把降低成本,獲得盈利最大化作為核心追求,這才是這場危機的根本緣由。
應該承認,豐田的節能減排如混合動力新技術獲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由于一味壓縮成本,在傳統汽車的新技術開發上,拉大了與歐洲對手的差距。以大眾高爾夫與豐田卡羅拉為例,同是總銷量突破2600萬輛的“全球最暢銷車型”,但是對比第十代卡羅拉與第六代高爾夫,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懸掛等技術方面,豐田明顯拉開了差距。
同時,創業七十年,豐田難免地染上“大企業病”。前豐田中國總經理加藤曾對我說:他進到豐田已經33年了,當初在生產線上,一個工人忙不過來,同伴們都會自發地過來幫忙。組長也像大哥帶小弟一樣關心年輕人。現在公司越來越全球化,級別越分越細,當年前輩創業的初衷許多都迷失了,為此,社長豐田章男多次提出豐田要“回到原點”的主張。
豐田是一個有著“百折不撓”傳統的企業。豐田章男告訴我,“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祖父豐田佐吉發明自動織機時的初衷:用一種現代化方式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給社會帶來財富。從這一“原點”出發,豐田今后要研發對環境最友好,最善待資源的汽車,給消費者帶來砰然心動的價值感受。
大眾靠什么站穩腳跟
2009年3月,大眾集團2008年報出臺,董事長文登恩在沃爾夫斯堡宣布:即使在2008年艱難的市場環境下,大眾汽車集團仍然實現了623萬輛的新[NextPage]車銷售紀錄。成為全球金融風暴中,唯一銷售額、盈利全面增長的汽車跨國公司。
今天看來,大眾汽車集團具備抵御金融海嘯的能力并非偶然。與通用、豐田大張旗鼓地發展新能源車背道而馳,被稱作“工程師文化代表”的大眾汽車,十多年來一直心無旁騖地致力于汽車傳統的核心業務,成果斐然。
正是大眾,開創了汽車動力總成創新科技的FSI+DSG的“T時代”,讓競爭對手紛紛效仿。當下,大眾在產品小型化、綠色高效動力(電動車也是其中的一個子項目)等方面,迎合了節能減排的主流時尚。讓大眾繼續保持著源源不斷的后勁。
依靠堅實技術功底立足的大眾集團,在全球金融風暴中罕見地保持了穩定增長與活力。
80年代,擔任大眾董事長的哈恩極具戰略眼光,注重市場和集團規模的擴展,任期中把西亞特、斯柯達納入大眾,積極拓展與中國合作。
哈恩博士的繼任者,出身汽車世家的皮耶希,是貫穿于近20年大眾公司的靈魂人物,皮爾希是個技術狂人,在其主政奧迪期間,面對日本汽車的挑戰,痛感當時歐洲汽車業迷失了方向,下工夫推進各種傳統技術的創新。
在主持奧迪期間,皮耶希先后推出渦輪增壓、Quattro全時四驅技術、鋁管式輕質車身(ASF)等技術,至今還在全球汽車業處于領先地位。在其大眾董事長任內,大眾再造了頂級豪華品牌布加迪、蘭博基尼、本特利;研發出大眾旗艦豪華車輝騰;而在另一個極端,他主持開發了百公里耗油3升的小型車路波。
2006年文登恩接任大眾董事長,對皮爾希的思路進行了延續和發揮:在經營方面,繼續回歸核心業務,完善平臺戰略和模塊化,加快產品開發周期,不遺余力地對傳統汽車的所有技術領域保持著創新的領先地位。在品牌方面,連全球頂級豪華品牌保時捷也將被納入大眾麾下成為第十個品牌。這些舉措,為大眾成為擁有品牌最多、技術根底最扎實的跨國集團鋪平了道路。
完成重組后的大眾,在金融風暴中逆勢而上,如愿以償地實現它多年來的夙愿最終在銷售和利潤方面超越豐田,一躍而成全球汽車第一方陣的擎旗手。
菲克重組,“技術換資本”的經典案例
2009年6月10日,馬爾喬內來到底特律,擔任新組建的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CEO。開創了“以技術換資本”,甚至“以小博大&rd[NextPage]quo;的全球汽車業新一輪重組。這一天,距離奧巴馬宣布克萊斯勒進入破產保護僅42天。
2008年秋,金融風暴尚未充分顯現,菲亞特集團總裁馬爾喬內就預言:汽車“盛宴的時代”結束了,一些身居高位的人將因不能勝任而離開。
2009年4月底,美國最高法院批準了菲亞特對克萊斯勒進行重組。菲亞特在新克萊斯勒公司中持有20%的股份,價值80到100億美元。這些股權的獲得,不需要支付一分錢現金,而是由菲亞特提供一款小型車平臺作為交換;其后,菲亞特還將以提供1.4T 發動機和開放菲亞特經銷網給克萊斯勒等為籌碼,分三次再增持15%的克萊斯勒股權,直至控股克萊斯勒。
財務出身的馬爾喬內,2006年接手瀕臨破產的菲亞特汽車,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先是退出與通用的聯姻,拿到20億美元的“分手費”;接著,菲亞特旗下一批小型車和高效節能發動機接連問世。尤其1.4T發動機的推出和菲亞特500的新生,正好契合了時下對節能減排的世界潮流,重塑了菲亞特“小型車之王”的金身,也讓菲亞特汽車打了一個盈利翻身仗。
馬爾喬內的高明之處,在于拿出菲亞特先進的技術、車型、管理、動力總成、分銷網絡這些克萊斯勒急需的救命稻草換取股權,由此可見技術創新的高價值。巴菲特有錢,卻救不了克萊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