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鄰家大叔般的親切笑容,還是三句不離本行的“技術控”———“五一”前夕,記者第三次走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一見面,采訪對象、“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所副總工程師湯衛平就興沖沖地說:“你們知道嗎?這次天舟一號上的供電系統第一次大規模使用了鋰電池,這標志著中國航天進入了嶄新的‘鋰電時代’!”
從7年前放棄國外優厚待遇舉家回到中國,湯衛平在追求“鋰”想的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
“鋰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多地用于各個領域,也將造福我們的后代子孫。按理說,我國鋰資源相當豐富,但70%的鋰資源存在于青藏高原的鹽湖鹵水中,因缺乏提取鋰的技術而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剛剛加盟空間電源所,湯衛平就把目光瞄準了“鋰資源提取”這個高科技領域。
掌握著鹽湖提“鋰”核心技術的他一年中先后四次帶隊前往青海東臺吉乃爾湖考察,從上海坐飛機到西安,再轉到西寧5個小時,從西寧坐火車到格爾木8個小時,再驅車前往鹽湖又要4個多小時,不僅要經過2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還要承受強烈的高原反應,隨行的二十多歲的小伙都已經開始頭痛乏力邁不動步了,但一到當地,湯衛平卻顧不上休息,立即前往現場進行考察。
那一年,他已經五十出頭。
敢想敢干,是團隊里年輕人對“湯博”的一致評價。在他的帶領下,鋰電池技術研發班組向更高尖技術一步步邁進。針對近年來頻發的手機電池爆炸事件,湯衛平和同事們經過長期研發,研制出全固態電池,“通過使用固體材料代替現在的液體溶劑,避免了高溫高壓下液體溶劑易燃易爆的缺陷,而且固態電池的比能量密度較高,也就是說,今后我們的手機待機時間會更長。”
“另外,我們還開發了全固態薄膜電池,它的厚度就像一張紙那么薄,這種電池未來將用在智能卡、傳感器以及醫療行業的電子標簽等高新領域,目前我們已引進設備,下半年就要投入試生產了!”談到這些,湯衛平情不自禁地挺直了身子,神采飛揚。
盡管一心忙于事業,只要回到家中,湯衛平總是喜歡陪著孩子們一起學習、做實驗。大兒子如今已大學畢業,從事新能源汽車開發;讀初中的小兒子發現校服上常有洗不掉的墨水印,在“技術控”老爸的點撥下,父子倆共同研制出一種光催化劑,并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二等獎。“看來,我們的‘鋰’想后繼有人了!”湯衛平笑呵呵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