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齊下跌,新能源居首。
節后陰雨連綿,三大指數綠油油,新能源汽車更是綠得發亮。
上游的動力鋰電池材料,中游的電池系統,下游的整車服務商,通通跌得厲害。
天際股份、多氟多、天賜材料等鋰電池概念股齊跌停。
散戶慌,機構也慌!
今天永太科技發布被130家機構集中調研的記錄表,公告一出都沒能穩住市場,一天猛跌9.92%。
新能源是不是不行了?鋰電池材料還有機會嗎?永太科技攪局會成功?
1、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新能源市依舊很行。
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的拐點,2020年新能源汽車滲透性提升。
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產銷分別為30.4萬輛和29.9萬輛,雙雙同比增加一倍多,今年年底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會超過150萬輛。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僅自銷還外匯,5月有接近2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未來這個數字將會進一步加大,缺口還是存在的。
新能源勢力造車進行的如火如荼,未來當是新能源汽車的天下。
預計 2021-2023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 577 萬輛、845 萬輛、1101 萬輛,對應動力電池需求 262.8、418.3、 563.9Gwh。
2、
其次回答第二個問題,鋰電池市場依舊在增加。
川財證券預測,2025年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場將超過1萬億元,國內市場空間也將達到6000億元,未來市場空間將十分廣闊。
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分——動力系統,即電池。
電池成本最高,最是核心。
舉個例子,電池級碳酸鋰的主流報價在8.8萬元~9.2萬元/噸左右,相比年初價格上漲71.2%,相較于去年的低點則翻了接近一倍。
碳酸鋰漲價,和原料成本提高離不開關系。
不論是哪種電池,電解液是其重要原材料,占成本約 7%~10%。
電解液成本的60%,是電解質鋰鹽。
時下主流的鋰鹽,是產能不飽和的六氟磷酸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