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中國獲悉,科力遠近日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其正在研發的新型鋰云母提鋰工藝,能夠解決鋰云母提鋰尾渣量巨大、含氟含鉈尾渣二次污染和高值金屬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該技術也可應用于電池回收端。目前該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
科力遠介紹,關于其江西鋰電項目的進展,產能方面,其在宜春市擁有4座地下鋰礦資源,規劃了3萬噸/年碳酸鋰產能,目前首期1萬噸/年碳酸鋰產能即將在7月底投產,余下2萬噸/年產能,預計將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投產。
客戶方面,其生產的碳酸鋰主要將供給由其牽頭成立的產業聯合體企業,在有余量的情況下也會面向市場銷售。
資料顯示,科力遠此前主要聚焦鎳氫電池領域,自2021年開始戰略調整,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將業務逐步拓展至鋰電產業鏈。
2022年6月,科力遠旗下公司金豐鋰業宣布,擬在宜豐縣人民政府工業園區布局“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材料項目”“6萬噸高功率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以及“混合動力技術平臺項目”;擬在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范圍內投資建設3GWh鋰電數字化極片項目。
需求端,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帶動鋰資源需求不斷增長。供給端,在碳酸鋰價格長期維持高位的背景下,資源品位低、開采難度大、成本高的云母提鋰技術又重回業界視野。而江西宜春正是我國鋰云母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兩年吸引了一批鋰電頭部企業落地布局。
2021年5月,國軒高科計劃投資115億元建設的宜春經開區鋰電新能源產業項目開工;同年9月,寧德時代宣布擬投資135億元在宜春建設新型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項目;2022年8月,比亞迪計劃豪擲285億元在宜春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采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隨后的9月,贛鋒鋰業也在宜春“鎖礦”,擬投資300億元打造鋰電全產業鏈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云母提鋰后形成的天量廢渣一直是其發展痛點,因含有特定物質易造成二次污染,如果露天堆放或填埋,或將威脅周邊環境和地下水資源的安全。因此,云母提鋰要達到環保要求,存在很多工藝難點。科力遠新型鋰云母提鋰工藝對此問題提出其解決方案,有待觀察。
此外,去年11月13日晚間,科力遠披露2022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 (草案),對其業績考核設置了3年總營收不低于280億元的“大目標”。
對于如何達成“大目標”,科力遠當時表示,未來三年在鎳電業務基礎上,將大力拓展鋰電全產業鏈業務,主要發力上游鋰礦和碳酸鋰、中游磷酸鐵鋰和數字化電芯及終端儲能業務,基于其相關產品產能規劃和市場預測,雖有挑戰,但對達成股權激勵業務考核目標頗具信心。
據此,2023年-2025年期間,估算科力遠平均每年營收需要達到93億元以上。2022年業績報顯示,科力遠2022年營收為37.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