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產業在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實現社會降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動鋰電池工廠的零碳化,對鋰電池產業真正實現綠色化、低碳化則至關重要。
一方面,鋰電池生產是碳排放大戶。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數據顯示,動力電池生產的碳排放范圍為每千瓦時61-106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其中電池生產的上游部分(采礦、精煉等)為每千瓦時59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而電池生產和組裝的碳排放在每千瓦時2-4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
另一方面,海外對于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要求也日趨嚴格。
歐盟《電池法案》新規,要求從2024年8月起,容量超過2kWh的可充電工業電池、LMT電池和EV電池必須進行碳足跡披露。電池生產企業要根據相關標準計算收集每個電池不同生命周期的足跡總量信息,最終匯總到歐盟相關部門作為合法生產依據。
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同時,到2027年7月要達到相關碳足跡的限值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國鋰電產業鏈企業紛紛實施零碳戰略,致力于打造零碳工廠。
目前,企業生產制造過程中完全使用綠電,或者雖然有排放二氧化碳,但通過購買碳排放指標進行了抵扣,最終使工廠擁有綜合為零的碳排放表現,即可以獲得權威機構的“零碳工廠”認定。
國際認證平臺主要有瑞士通用公證行SGS、德國萊茵TüV、Bureau Veritas(必維集團)、3Keel等。
我國已有多家正極材料、電池生產以及回收企業通過國際第三方零碳工廠認證:
鋰電產業已通過零碳工廠認證項目梳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2024年5月
GGII對鋰電企業“零碳”工廠打造策略進行梳理與調研了解到,企業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減少碳排放,以打造“零碳”工廠:
使用綠色電力→選址在綠電資源富集區,投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來保障自身綠電供應;與可再生能源供應商簽訂長期電力購買合同;綠電交易和綠證交易等。
節能及設備改造→包括制造工藝能效優化、制冷系統優化、暖通系統優化、照明系統優化、引入能源管理系統等。
工廠數智化改造→如寧德時代自主研發了廠務設施管理系統CFMS,利用大數據、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實現設備主動化控制進而達到節能效果;遠景動力對各地工廠都進行了數智化改造,推動方舟管理系統等數字化系統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