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正式頭投運;海博思創儲能項目一期奠基;東馳新能源52億鈉電項目簽約遂寧;普利特擬7.5億元海外擴充產能;超能電源5.37億動力電池項目云南開工;可川科技擬募資5億元加碼鋰電材料;弗迪電池7GWh電池項目啟動;星源材質擬調轉資金加碼馬來西亞隔膜項目;海博思創與許繼電氣簽署合作意向書;2025年1月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5出爐……
2月17日,恭城海博思創儲能產業園一期項目在廣西桂林奠基。 據悉,恭城海博思創儲能產業園規劃總投資20億元,本次奠基的一期項目,計劃投資4億元,建設年產2GWh儲能智能制造工廠,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額近10億元、產生稅收1億元。 2月17日,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人民政府與江西東馳新能源產業有限公司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遂寧舉行。 消息顯示,此次東馳新能源簽約項目規劃占地約500畝、固定資產投資約52億元,項目建成后,預計日產鈉轉干電池1500萬支,年產值約100億元。 2月18日,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海四達電源有限公司擬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2.5GWh圓柱基地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約7.5億元人民幣。 普利特表示,此次海外產能的建設,是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升市場份額、優化生產效率、推動技術創新、深化國際合作、增強品牌影響力,并更好地應對市場需求與政策環境的變化。通過出海,能更好滿足電動工具、智能家電等領域客戶對高性能電池需求,進一步擴大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增強公司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能力,對提升企業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具有重要意義。 2月18日,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年產660萬千伏安時動力電池項目在云南楚雄市靜脈產業園開工。 據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年產660萬千伏安時動力電池項目由云南超能電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占地70畝,計劃總投資5.37億元,擬建設660萬千伏安時動力及儲能鉛蓄電池生產線2條,建設利用回收塑料年產2400萬只動力及儲能電池外殼生產線1條,項目建設期為12個月,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平均營業收入可達30億至4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400余個。 2月18日,可川科技公告稱,公司擬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含發行費用),該可轉債及未來轉換的普通股股票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鋰電池新型復合材料項目(一期)。
公告顯示,鋰電池新型復合材料項目(一期)由可川科技全資子公司可川新材料技術(淮安)有限公司負責實施,實施地點為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期4年,總投資7.48億元,達產可實現年產復合鋁箔9500萬平方米的產能規模。
2月18日,廣西弗迪電池三模塊項目在廣西南寧正式啟動建設。
該項目由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投資建設,規劃占地380畝,將建設現代化電池生產廠房及配套基礎設施,重點布局兩條動力電池生產線。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年產能約7GWh,產品將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一步鞏固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該項目總投資達140億元,項目于2023年5月投產,用地面積約2500畝,預計年產值將超過260億元。
2月19日,百思凱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動力電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廠項目簽約落戶江蘇淮安工業園區。
該項目在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方位系統性融入“碳中和”理念,利用園區獨有的“輕工+化工”協同發展的產業配套優勢,建設年處理30萬噸廢舊動力電池“濕法回收和梯次利用”等生產模塊,同時高效利用光伏和儲能系統,優化能源結構,助力園區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提升區域循環經濟競爭力。項目全面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40億元。
2月19日,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招商局、張槎街道與廣東省廣新材智科技有限公司簽約,擬打造鋰電池用復合集流體膜材料智造基地,將鋰電池用復合集流體膜材料及關鍵裝備開發和產業化項目落戶禪城。
據介紹,項目一期將在佛山市禪城區建設一條自主設計的BOPP超薄復合集流體薄膜生產線及相關配套設施,計劃投資2.04億元,研發生產鋰電池用復合集流體薄膜產品。
2月20日,星源材質發布公告,決定將“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濕法隔膜及涂覆隔膜(一期、二期)項目”尚未使用的20.8億元定向增發募集資金,轉投“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濕法及涂覆隔膜馬來西亞項目”。
2月16日,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首顆電池下線儀式圓滿舉行,標志著億緯鋰能首個海外工廠開始生產運營。 據悉,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2023年8月正式動工,2024年12月設備開始進場,隨后僅僅兩個月,便完成產線調試并實現首顆電池產品的成功下線。 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主要生產電動工具、電動兩輪車用圓柱電池,目前工廠已具備年產6.8億只圓柱電池的優質產能。 2月17日,海博思創官方微信消息,近日,海博思創與許繼電氣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錨定儲能產業前沿領域,重點圍繞儲能集裝箱、液冷管路、線束等產品,以及直流側、EPC等儲能項目開展更廣泛的合作,致力于儲能技術的革新與深度融合,為我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2月19日,西門子與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北辰循環)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青島市共同建設退役動力電池數智化低碳循環利用體系。雙方將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等前沿數字化技術,加速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全場景向高效、智能和綠色轉型。根據協議,西門子與北辰循環將在低碳循環技術、數字化平臺建設、產業鏈協同以及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退役動力電池數智化回收體系。
2月20日,諾德股份公告,近日,公司全資孫公司深圳百嘉達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與中創新航簽訂了《2025年保供框架協議》,基于雙方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百嘉達承諾2025年向中創新航供應銅箔產品4.5萬噸,實際供貨量需以正式銷售訂單為準。
同時,百嘉達將按承諾的供應量準備好人、機、料等資源,若百嘉達出現產能緊張的情況,需優先保障中創新航銅箔產品的供應。
協議有效期自簽訂之日起,至2026年保供框架協議生效為止。
2月20日,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與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建寧德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圍繞各自產業發展、產業布局情況和應用優勢,就能源結構轉型和零碳發展等領域,共同構建零碳生態產業集群高地。
2月21日,國軒高科官方微信消息,2月19日-21日,2025年日本國際二次電池展(BATTERY JAPAN)在東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國軒高科攜全新首發的國軒自研7MWh集裝箱儲能系統及多款電池產品參展,并與多家國際知名能源企業達成總規模超7GWh的合作。
2月20日,在尊界S800技術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全新的巨鯨電池2.0。 據悉,尊界S800車型搭載了兩種版本的巨鯨電池2.0,分別為增程版和純電版。增程版電池的容量高達65千瓦時,這一數字甚至超越了眾多純電動車型的配置,彰顯出華為在電池技術上的深厚積累。它采用了業界首發的6C超壓高壓技術,使得電池從10%電量充至80%僅需短短10.5分鐘,極大提升了充電效率。 純電版尊界S800同樣配備了巨鯨電池2.0,這款電池以5C純電技術為核心,容量達到了97千瓦時。其快速充電能力同樣驚人,從10%至80%的充電時間僅為12分鐘。未來還將推出容量高達120度的電池版本,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續航能力的需求。安全性方面,巨鯨電池2.0采用了熱電分離架構,并配備了兩大面冷卻板。這一設計即使在極端情況下電池發生熱失控,也能通過引導高溫煙氣朝下排放,從而有效保障車內乘員的安全。巨鯨電池2.0的發布,不僅標志著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出行體驗。 2月21日,寶馬集團首次全面發布全新電驅技術,以技術創新引領電動化趨勢。同時以寶馬大圓柱電池技術和支持超級快充的全新800V高壓平臺為代表,第六代動力電池已在沈陽生產基地試生產,并開啟了本土測試與驗證。 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首次創新使用大圓柱電芯,具有46毫米標準直徑、95毫米和120毫米兩種高度。第六代動力電池將采用全新的800V高壓平臺,可實現快充10分鐘續航增加300公里,大幅提升客戶充電體驗。 全新的電芯和全新的設計理念呈現“電池包更薄,充電更快,續航更長”的優勢,實現了核心性能的顯著提升:能量密度提升20%,續航里程增加30%,充電速度提升30%,甚至在部分車型上表現更優。 2025年2月17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2025年1月動力電池月度信息。1月,我國動力和其他電池合計產量為107.8GWh,環比下降13.4%,同比增長63.2%。 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38.8GWh,環比下降48.6%,同比增長20.1%。 2025年1月,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5分別是寧德時代(裝機量:18.25GWh;市占率:47.08%)、比亞迪(8.88GWh;22.90%)、中創新航(2.42GWh;6.23%)、國軒高科(1.90GWh;4.90%)、蜂巢能源(1.70GWh;4.40%)、億緯鋰能(1. 53GWh;3.95%)、瑞浦蘭鈞(0.78GWh;2.02%)、欣旺達(0.77GWh;1.99%)、極電新能源(0.58GWh;1.50%)、正力新能(0.41GWh;1.06%)、多氟多(0.31GWh;0.79%)、楚能新能源(0.27GWh;0.69%)、耀寧新能源(0.22GWh;0.56%)、孚能科技(0.19GWh;0.48%)、三一紅象(0. 10GWh;0.26%)。 來自南京市創投集團的消息顯示,近日,該集團投資企業南京宇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千萬元產業融資。 宇天新能源成立于2019年2月,是一家專注于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科學梯次利用技術研發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主要經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電池管理系統設備和汽車用傳感器研發、銷售;電池、充電器、鋰電池儲能產品、鋰電池原材料、元器件研發、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公司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鋰電池梯次利用技術,實現了鋰電池從新品到廢品的循環利用,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