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平:混動缺少與純電動競爭的平臺


鋰電世界 “主管部門手伸得太長,已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鎖死了,現在的產業政策是以發展純電動汽車為核心,混合動力汽車的政策環境堪憂。”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在湖南團分組討論會上發言時稱。
鐘發平認為,不能為發展純電動車而發展,根本目的應該是為了節能減排。在今年兩會上,他提出,應把解決機動車污染和霧霾的根本途徑集中在發展混合動力汽車上,混合動力汽車需要與純電動企業一樣有同樣的、公平競爭的平臺。
《華夏時報》:為什么解決霧霾的根本途徑不是目前國家重點扶持的純電動汽車?
鐘發平:機動車污染作為霧霾的主要污染來源之一已眾所周知,這在于不斷攀升的機動車保有量。2014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64億輛,預計到2020年總量將超過4億輛,而截至去年9月,我國累計銷售的純電動車卻只有7萬余輛,即便到2020年累計產銷達到500萬輛,也不過是那時4億輛總量的1.25%,可見,發展純電動汽車對減少機動車污染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華夏時報》:像特斯拉這樣的純電動車也不是拯救者?
鐘發平:去年我“炮轟”過特斯拉,說他吹牛,去年特斯拉說要銷售5萬輛車,但實際在中國市場銷量4500輛左右,其中上牌量僅為2500輛。反觀豐田則銷售了127萬輛混合動力汽車,國內銷售的純電動汽車還不到豐田的一個零頭。
純電動車600公斤電池回收也是個問題,電池含有的磷酸鐵鋰腐蝕程度非常高,對環境破壞力非常嚴重。特斯拉在美國賓夕法尼亞搞了很大一塊填埋地,他們在環境治理上的成本很高,而且電池一般用不到4年,還沒有任何可回收價值。
《華夏時報》:你認為混合動力汽車在解決霧霾上比純電動車更有效嗎?
鐘發平:混合動力汽車沒有怠速工況,啟動和低速時使用電力。更重要的是,混合動力減排與節能成效特別顯著。新一代強混動力車與同級別、同排量的車型相比,減少PM類污染排放60%-80%,節油35%-55%,其減排和節能成效巨大。
我國如果逐年替換、淘汰耗能多、污染重的傳統燃油車,即便按照中混、強混平均減少污染排放60%、節油35%的水平計算,到2020年哪怕僅替換年增4000萬輛中的一半,則相當于其中1200萬輛為零排放、675萬輛零油耗。
《華夏時報》:產業政策規定,純電動汽車有補貼,而混合動力汽車沒有補貼。
鐘發平:純電動汽車政府補貼十幾二十幾萬元,但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僅為3000元。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在一個平臺上競爭,你不給我一分錢補貼都可以。
《華夏時報》:發展新能源汽車有兩條路線,一條是以純電動汽車為核心,另一條是以混合動力汽車為核心,兩條路線一直存在分歧。
鐘發平:工信部支持以混合動力汽車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政策,按理說,新能源汽車政策應該由主管產業化的工信部來制定,但最后政策的制定權卻劃給了科技部。
《華夏時報》:以純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新能源車的發展路線是彎道超車?
鐘發平:怎么可能會有彎道超車呢?
《華夏時報》:等到充電設備都完善的時候。
鐘發平:可能嗎?
《華夏時報》:為什么不可能?
鐘發平:誰愿意去投資?一家國有電力公司的負責人講,充電設備100年才能收回投資,我還敢投嗎?科學的發展規律,電池技術遠遠達不到,600公斤的電池拖著跑,那還能節能啊?我們要尊重科學發展。
《華夏時報》:如果發展新能源企業以減排為導向,混合動力汽車就可以扶正了。
鐘發平:但現在相關部門是以“高大上”為導向。
《華夏時報》:現在環保部也開始介入,油耗標準重新制定了,提出百公里油耗6.9升。
鐘發平:但問題是新的油耗標準并沒有嚴格按這個執行,有法不依。
《華夏時報》:環保部的介入會不會打破現有的局面?
鐘發平:環保部應該提出減排標準,科技部制定技術路線,但現在是對每年新增的2300萬輛汽車管得不夠,只盯著7萬輛電動汽車,這是達不到減排目標的。
《華夏時報》:去年你針對新能源產業政策提的建議,有回復了嗎?
鐘發平:科技部回復說,純電動汽車是未來長期戰略。
《華夏時報》:國際上混合動力技術比較成熟,創新難度大,國內的混合動力技術處于什么水平?
鐘發平:過去混合動力難以推廣,技術主要掌握在豐田手中,現在我們國家有吉利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我們科力遠的配合和堅守,國產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動力系統總成技術已經研發成功,目前節油率35%,PM類污染排放減少50%。
《華夏時報》:科力遠在混合動力方面處于什么位置?
鐘發平:堅持了17年,在全球混合動力電池領域處于世界第三。
《華夏時報》:未來需要國家怎樣引導?
鐘發平:在汽車工業轉型升級與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不能再給每個車企撒胡椒面似的“分錢”了。國家應該把國內技術研發平臺建立整合起來,同時鼓勵高端制造、鼓勵企業參與國際高端分工,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