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元:分布式光伏要發展需“免稅 補貼 簡手續”


鋰電世界 在被稱作光伏發展應用“元年”的2014年,國家能源局規劃的14GW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卻并未如愿完成。
在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看來,歐美二次雙反、內部經濟下行、資金流動性差等,都是導致上述情況的重要原因,而光伏分布式發電更是受制于投資吸引力低、手續繁瑣等問題。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劉漢元于2日交出了本次兩會的提案。他指出,分布式光伏要發展,需盡快做到“免稅、補貼、簡手續”。這已是劉漢元多次帶著與光伏產業發展相關的提案上會。
幾輪大浪淘沙后,我國光伏產業已開始上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4年在上游產品成本大幅下降,各項政策補貼落地的情況下,中國光伏行業開始由過去的產品制造走向裝機階段。而在劉漢元看來,“去年也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和應用的元年。”
遺憾的是,2014年國家能源局規劃的14GW裝機容量并未完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電站,僅完成了2.52GW裝機容量,與8GW的預期目標相去甚遠。
對于這一情況,劉漢元認為除了民眾對光伏發電認識不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一是分布式光伏發電按目前市場行情缺乏足夠的投資吸引力。據其測算,安裝一套3KW屋頂光伏電站需接近3萬元投入,其理論動態回收期約在14至16年。而目前部分省份的電網公司仍按17%的增值稅率在代扣增值稅,動態回收期長達18年。從農戶投資的角度看,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此外,補貼資金與并網手續存在制約。劉漢元稱,多數地區還做不到按月發放國家補貼,且備案并網驗收程序亦過于繁瑣,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針對廣大家庭用戶的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建設和發展。
劉漢元提出建議:第一,盡快實行分布式光伏發電增值稅全免政策;第二,落實光伏電價補貼,適當調高前期標桿上網電價;第三,簡化光伏項目建設和審批流程。
“我國經濟已步入由原先簡單注重‘量’的時代,向以‘質’為核心的全面提升和轉型期。”劉漢元在提案中指出,經濟“新常態”也給整個宏觀經濟運行敲響了警鐘,“隨著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受到來自宏觀政策調整、經營成本提升和自身管理不足的多重擠壓,各地經濟發展相繼出現重大困難,很多企業承受了巨大壓力。”
“果斷增加流動性。”是其對于這一普遍問題提出的建議。“降準,釋放資金流動性,降息,減輕企業財務壓力與負擔。”
宏觀經濟新常態下,微觀下的企業又該如何去適應?“還是那幾個字,練好內功。”劉漢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同時呼吁企業保持理性,“企業的強比簡單的大重要,企業的安全比簡單的速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