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官媒報道發聲,政策頻出,多家儲能產業鏈企業紛紛將其視為布局的重點市場,入局者眾多。有統計顯示,僅華東、華南、華中的工商業儲能產品廠商已有近500家。
但另一方面,慘遭淘汰出局者也不在少數,有從業者表示,去年以系統集成為主的儲能企業已有30%被淘汰,今年可能還有50%要被淘汰,最后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不過十之一二。
此外,業界普遍反饋,工商業儲能市場看似很熱,但實際落地的項目并不多。市場亂象多、項目落地難是當前工商業儲能賽道所面臨的“痛點”,工商業儲能這條路“比想象中要難走得多”。
01
工商業儲能仍處在初期起步階段
雖然工商業儲能行業尚未享受過“藍海”,便過早進入到“紅海”廝殺,但整體來看,行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對于眾多儲能產業鏈企業來說這塊“蛋糕”著實誘人。
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的年平均增長率達169%。去年,僅在項目備案方面,中國工商業儲能項目備案數就超過4600個。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工商業儲能約有2.2GW/5.5GWh的增長空間,累計市場規模約為70億元左右。盡管相較于大儲,工商業儲能規模要小得多,但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尚存在較多“可能性”。
從近期電池企業接連拿單、簽約,以及招標項目中工商業儲能項目明顯增多來看,工商業儲能賽道升溫明顯。
5月,遠東電池的一批215kWh戶外風冷儲能一體柜,被運往歐洲保加利亞,將為當地光伏電站客戶提供儲能解決方案。而此前一個月,遠東電池108kW/215kWh標準液冷戶外一體柜產品國內某機場儲能項目,則成功實現了并網運行,項目規模達432kW/860kWh。
同在5月,晶科能源宣布與ACLE Services達成合作,為D-BESS項目提供84MWh的地面電站儲能系統,采用20英尺藍鯨SunTera液冷集裝箱式儲能解決方案。據悉,這是繼江蘇新霖飛1GWh大單、浙江天啟微網100MWh訂單之后,晶科能源藍鯨-SunTera系列本月拿下的又一筆訂單。
近期,億緯鋰能與易能數字能源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工商業儲能領域達成了合作;奇點能源也宣布,與奔流能源達成戰略合作,將在工商業及大儲項目端進行全方位合作……
而在招投標市場,工商業儲能招標項目增加明顯。4月,星源能投控股發布2024年度第二批框架采購招標公告,擬采購500臺100kW/200kWh的工商業戶外一體化儲能設備,設備總容量為50MW/100MWh。
此前,三峽水利進行了總規模為200MWh的2024年度用戶側儲能設備框架協議采購,并吸引了64家企業參與競標,曾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落地方面,數據顯示,僅5月份就有20余個工商業儲能項目投運,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華南等地。
02
產品力+新場景被視為突破“落地難”瓶頸的重要途徑
盡管5月份工商業儲能落地項目有20余個,但與備案項目數量相比,占比連3%都不到,僅浙江、江蘇、廣東三省5月完成備案的項目就有近800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商業儲能項目“落地難”的問題突出。
有從業者向電池中國反饋,落地一個儲能項目,需要業主、投資方和設備商協同參與,但往往各環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難以高效銜接,項目難以快速落地,這也導致一部分賺不到錢的人陸續退出工商業儲能市場。
也有電池廠商相關負責人認為,項目決策難、簽約難是由于“業主出于成本、政策、安全、運維等多方面的考慮,周期長、變數多”,這就倒逼儲能企業要加快技術迭代,推出更符合業主需求的產品。而“一體機模塊化的解決方案被眾多電池廠商視為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因為其在經濟性、安全性、便捷性方面都具有更突出的優勢”。
從市場產品看,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陽光電源、華為、力神電池、遠東電池、奇點能源等超30家電池廠商均已推出模塊化的儲能方案。并且伴隨300Ah+電芯逐步替代280Ah電芯,工商業一體柜的系統容量也從原來的215kWh提升至250kWh左右,正常來講,帶電量200kWh-300kWh模塊的設計更適合工商業儲能領域。
但從項目實際落地情況來看,有業內人士表示,工商業儲能產品和大儲產品之間的界限并不明晰,而“產品力”正成為能否俘獲“業主芳心”的關鍵。如上述晶科能源簽約的產品則為20尺5MWh大儲系統,同時應用于工商儲和大儲領域。
再比如比亞迪推出的儲能魔方,可以把單個魔方用于工商儲領域,也可把多個魔方應用于電站級儲能。比亞迪表示,該產品的定位是儲能的平臺化產品,能夠打通工商業和儲能電站的界限,可將同一款產品應用于兩個領域。
包括近期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當日,臨港集團采購了8臺Megapack。據悉,臨港集團是典型的工商業儲能業主,選中的則為特斯拉的大儲產品。
陽光電源除了大儲產品PowerTitan2.0在工商儲典型場景中多有應用外,其推出的工商業液冷一體機PowerStack 200CS系列也已應用于蔚來汽車超充站,以及高能耗企業、零碳園區等多種場景。在陽光電源看來,從細分市場入手匹配業主的多樣化需求極為關鍵。
這也給當下眾多競逐工商儲市場的電池廠商以啟示,單純靠模仿容量、產品形態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產品同質化傾向,在場景多樣、需求各異的工商儲市場難以得到業主的青睞和認可。
據電池中國觀察,當前,陽光電源、寧德時代、華為、欣旺達、瑞浦蘭鈞、遠東電池等多家電池廠商,均已將目光瞄向“光儲充”一體站的工商儲細分市場。如陽光電源3月宣布,將聯合滴滴小桔,全面鋪開“充電站+儲能”,覆蓋1000座場站;有消息稱,華為將在全國340多個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10萬個華為超級充電樁,切入充電場景;寧德時代推出800V充電的光儲充一體化方案……
政策層面,國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鼓勵和支持太陽能發電、儲能技術和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深度融合,包括重慶、深圳、海南等多地紛紛響應,發布各種政策文件予以大力支持。同時,南京、武漢、海南等多地已有光儲充一體化項目投運。
在工商業儲能市場處于快速上升期的當下,打造過硬的“產品力”、充分挖掘細分市場,選準差異化競爭的點或將幫助企業更好地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