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看,在電池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98個新投資項目中,76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917.15億元。
在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2個新投資項目中,18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329.88億元。
在負極材料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2個新投資項目中,10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89.56億元。
在電解液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8個新投資項目,均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214.13億元。
在隔膜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個新投資項目,均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6.68億元。
在銅箔、鋁箔、鋁塑膜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3個新投資項目,均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62.94億元。
在電池回收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6個新投資項目,其中5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14.7億元。
在設備、電池結構件及其他領域,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2個新投資項目,其中10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62.96億元。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到,電池新能源產業鏈在上半年的投資擴產中呈現新項目投資“大縮減”、新技術創新“大投入”、新市場拓展“大布局”等明顯特點。
新項目投資“大縮減”
電池網此前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整個電池產業鏈統計在內的223個投資擴產項目,182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逾9377億元;2023年下半年,投資擴產項目180個,146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4842.12億元;2024年上半年,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新投資擴產項目163個,其中有132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3928億元。
從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對比數據來看,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新投資項目的數量和金額同比可謂大幅縮減。
分領域來看,今年上半年,電池板塊雖然新官宣項目不少,但投資總額及項目均額都大幅下降,與去年百億級項目頻頻上馬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百億級項目僅有5個;鋰電材料及設備板塊新項目減少更為明顯,總共涉及47個新項目,其中,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22個,負極材料12個,電解液領域8個,銅箔、鋁箔、鋁塑膜領域3個,隔膜領域僅有2個,鋰電設備板塊也僅有1個新項目官宣……
從投資主體來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頭部企業擴產力度也是大幅“縮減”。以電池領域為例,今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98個電池領域新投資項目中,幾乎不見電池頭部企業蹤影,而是以初創企業及二三線企業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項目投資步伐謹慎外,由于市場環境變化、投資回報率低、產能過剩等因素,部分產業鏈項目也出現相繼夭折的情況。
從電池網統計的信息來看,今年上半年,華體科技、美利云、西藏珠峰、科翔股份、芳源股份、惠云鈦業、華軟科技、天力鋰能、易成新能、寶明科技、安凱客車、江淮汽車、弗迪電池、浙儲能源等公司宣布終止項目投資或定增募資。
由此來看,“大縮減”不僅是今年上半年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新項目投資的關鍵詞之一,也成為當下我國電池新能源賽道結構性產能過剩危機持續、洗牌進一步深化的真實寫照。
新技術創新“大投入”
“一時強弱在于力,萬古勝負在于理。”如果說,投資擴產加碼產能是“力”,那么,占據技術創新高地或許就是這個“理”。
在業內來看,技術創新也已成為當下發展共識。自去年以來,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雖然謹慎擴產,新項目投資大幅縮減,但在技術領域卻是收獲頗豐。
其中,被譽為鋰電池終極技術的固態電池迎來跨越式發展,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電芯材料研發部總監、博士蘇敏在近日舉辦的2024固態電池產業生態圈企業家峰會上表示,中國的固態電池相關專利以及對應的文章,目前已經占到35%以上,這個數量使中國的專利文章占據了全球第一,中國的固態電池開發已經進入熾熱階段,科學問題與產業問題齊頭并進。
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的另一重要代表,鈉電池技術研發也從未止步。電池網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查詢發現,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30日,今年新公布的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發明專利達1681項,新授權專利達371項,實用新型專利達79項。
伴隨技術的持續蓄力,固態電池與鈉電池產業化項目布局也迎來“大投入”。
在固態電池領域,今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6個新投資項目中,有13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52.35億元。其中,一個項目為百億級別。
在鈉電領域,今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0個新投資項目中,有15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499.5億元。其中,兩個項目為百億級投資。
綜合來看,固態電池及鈉電池領域上半年新投資擴產項目共達36個,28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851.85億元,在電池領域新投項目總額中占比超過44.4%,固態電池、鈉電池可謂“狂飆”布局。
但在下一代電池技術大力擴產的同時,鋰價大幅下跌對鈉電池產業化落地形成一定拖累,6月,鈉電池裝車數據更是環比下降100%,達到0MWh,上車放緩也進一步加大了市場對鈉電池發展的爭議。
有人認為,現在鈉電池成本優勢無力凸顯,已沒有發展必要;亦有人認為,鈉電池應用場景多適用于為電動兩輪車和儲能,并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平替”鋰電池;還有人認為,鈉電池理論成本比鋰電池低30%-40%,外加在充放電倍率、高低溫性能、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隨著相關產品規模化生產,以及下游市場進一步打開,鈉電池發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產業化道阻且長,如何以底線思維看待發展?”“規模化蓄勢已發,如何以長期主義跑贏競賽?”
在此背景下,由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中國電池網主辦,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指導的“2024中國(無錫·錫山)鈉電池產業生態圈企業家峰會”將于2024年7月23日-25日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舉辦。本次峰會以“共筑鈉電生態 共享產業機遇”為主題,將聚焦鈉電池及儲能產業前沿技術、發展模式、投資布局、產業鏈構建、市場應用及未來趨勢,特邀國內知名專家、高校科研院 所代表、鈉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上市公司及擬上市公司企業家代表、國內外投資機構等各界人士,共同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上下游供需共振,推動產業創新升級。
其實,無論鈉電池也好,固態電池也罷,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有最適配的能量密度,以及適配的應用場景,不存在某一類技術就是唯一最優解,它們都是解決高比能需求下電芯安全隱患、以及降低成本殊途同歸的技術手段。新電池技術將來或與現有電池技術長期共存。而誰掌握了這些先進技術,誰就在市場競爭中掌握發展主動權。
新市場拓展“大布局”
在競爭激烈、洗牌深化中,除了占據技術高點,出海也已成為企業破局當下競爭的另一有力路徑。近年來,海外新能源汽車加速轉型,儲能市場快速崛起,均為電池新能源產業海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額持續攀升。
以寧德時代為例,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其當下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2023年寧德時代海外營收達1309億元,同比增長70%,同期境內業務增速僅為7%。寧德時代去年海外業務占比接近33%,較此前一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但與此同時,海外環境持續“逆風”,對我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形成了一定阻礙,在當地落地產能成為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尋求破局的有力路徑。
僅從今年上半年出海布局的新項目來看,長虹能源擬2.64億元在泰國投建高性能環保堿性電池項目;億緯動力和Aksa擬合資在土耳其投建儲能系統項目;湖南裕能擬9.82億元在西班牙投資年產5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項目;格林美擬4億美元在印尼投建印尼紅土鎳礦冶煉生產新能源用鎳原料(鎳中間品)(2.0萬噸鎳/年)項目;中科電氣擬50億元在摩洛哥落地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新宙邦擬3.5億美元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加碼年產20萬噸碳酸酯溶劑及10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恩捷股份擬4.47億歐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建第二期濕法鋰電池隔離膜生產線及配套工廠;海亮股份擬2.88億美元在摩洛哥投建海亮(摩洛哥)新材料科技工業園;科達利擬4900萬美元在美國投建新能源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生產基地……
另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從國內鋰電池企業海外建廠整體情況來看,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鋰電池企業海外建廠數量已超36個(包含電芯、模組PACK工廠),其中,23個工廠公布了規劃產能,總計超過553.5GWh。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電池網統計在內的海外基地,業內流傳的消息更多,但因詳情不明,故未作統計。例如,有媒體稱,加上德國、匈牙利、印尼工廠,寧德時代在海外已建成及籌備、在建的工廠總數已達8個,其余5個分別為美國密歇根工廠(與福特合作)、美國內華達工廠(與特斯拉合作)、泰國工廠、西班牙工廠、摩洛哥工廠。
除了電池企業,電池材料及設備等領域公司也緊跟步伐,積極籌劃出海。截至今年6月底,僅在中游鋰電池材料領域(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四大主材及銅箔鋁箔兩大輔材)領域,海外生產基地布局就超過47個,其中正極材料及上游前驅體生產基地占比過半。47個項目中,28個工廠公布了投資額,總投資約1557.51億元。
從出海路徑來看,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海外布局已涵蓋德國、匈牙利、印尼、土耳其、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德國、英國,西班牙、日本、韓國、法國、 摩洛哥、斯洛伐克、越南、葡萄牙、意大利、巴西、智利、芬蘭、瑞典、荷蘭、比利時等24個國家,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全球網絡越織越密。
與此同時,為規避出海風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相繼推出技術授權模式,積極參與海外項目落地,而這也將有力推動其未來5到10年,甚至更遠的海外市場拓展。
總 結
綜合今年上半年新項目來看,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步伐更為謹慎,頭部企業布局大幅縮減,固態、鈉電投資熱度不斷,應用場景持續擴容,海外戰略適時調整……
投資擴產中的階段性特點既是電池新能源賽道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產業生態不斷演變的縮影。全球新能源領域需求長期存在,伴隨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通過周期調整,電池新能源生態鏈在更加強勁、更有韌性的同時,也將呈現不同機遇,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