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利潤失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材料企業由盈轉虧,車企造車虧一輛賣一輛,電池企業也僅剩頭部企業賺錢效果尚可。
根據高工鋰電統計已有鋰電上市公司的扣非凈利率表現,2021年鋰電企業的扣非凈利率中位數在3%左右,到了2022年下降到了1.5%左右,再到2023年下降至1%不到的水平。從行業整體的扣非凈利潤與營收作比,也可以看到2021-2023年行業整體的扣非凈利潤分別為2.58%、3.21%、1.09%。
從整個產業周期性調整來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由于下游電動汽車市場需求擴張,帶來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進而使得上游材料端分走了鋰電產業大部分的利潤,同時由于頭部企業強大的品牌和技術實力,進而不論是在鋰電行業的上行周期,還是下行周期,都帶走了其中相當一部分利潤。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從近年鋰電產業利潤率中位數的變化來看,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率呈現下滑趨勢,價格壓力之下使得鋰電企業經營壓力空前。盡管近年來鋰電產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也難免使得部分企業感受到增收不增利的煩惱。
產業快速擴張之下,產業鏈的利潤被誰卷走了,高度的內卷形勢之下,企業又該何去何從呢?近日,在江蘇常州舉辦的第十七屆高工鋰電產業峰會上,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就相關問題和與會嘉賓舉辦了圓桌對話,并展開了深度探討。
針對產業鏈的利潤分配,與往年利潤集中于鋰礦、材料端環節的共識所不同的是,如今對于產業鏈的利潤分配認識出現了更多結構性的變化。
卡洛維德總裁李振興表示,當前產業鏈內卷嚴重,在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帶來產能與需求的不匹配,進而使得鋰電產業鏈價格不斷走低,最終表現在產品售價上是讓利于消費者。
可以說,近年來產業強烈的內卷狀況,使得消費者從中受益,相應地,在加快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加快電比油低的市場競爭中,主要由鋰電產業鏈企業承擔的相應的代價,從這一點來說鋰電產業的利潤是讓渡給了消費者。
大族鋰電董事長王瑾進一步補充到,除了產業鏈讓利于消費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是海外市場。國內企業競爭強度和烈度較大,甚至部分企業“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在這種競爭文化下,國內出口的產品也存在低價競爭的情況。而對于國外企業,可以便捷地獲取國內低成本的鋰電產品,甚至通過加征關稅的方式,彌補國內外產業之間的差距。國內鋰電發展成熟至今,因其競爭文化,也在海外出海的過程中,給別人做了“嫁衣裳”,鋰電產業的利潤除了卷給了消費者,也卷給了海外企業。
零跑汽車電池產品線總經理宋憶寧則認為,從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來看,其利潤分配主要分為四個板塊。
第一個是頭部企業賺走了行業主要的利潤,頭部企業憑借資金和技術能力獲取了溢價能力,同時借助規模優勢攤薄生產成本,從而賺取了行業利潤;第二個是國外資本,其借助于國產化政策優勢迅速扭虧為盈;第三個也是消費者,過去很多車企甚至電池企業都在虧本經營,也正是為了保市占、保訂單,使得消費者受益;第四個是產能過剩帶來的資源浪費,從近年的市場競爭來說,過度競爭的文化導致資源配置不佳,導致產業“內耗”嚴重,進而攤薄了企業的利潤。
在鋰電產業競爭容易激烈,內卷現象凸顯的當下,從消費者到海外,都賺走了本屬于中國鋰電企業的利潤。
但其中,成為與會嘉賓共識的是,過度的內卷帶來的惡性價格競爭和資源內耗嚴重是利潤攤薄的主因。鋰電產業同質化競爭下,企業將難有利潤可圖。
要卷出利潤,鋰電企業更急需打破同質化競爭的桎梏,通過產品優化、服務升級來尋找并塑造核心價值。
對于鋰電企業而言,差異化競爭可以來自于兩個不同的視角:
第一個是在細分賽道布局細分技術,從而打破當前頭部企業壟斷行業整體利潤的局面,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機遇。
正力新能首席產品官于哲勛表示,每一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都有一些明星產品,能夠帶來良好的利潤,但是對于其他同質化嚴重的產品,相比之下很難帶來額外利潤。對于企業而言不應糾結于特定同質化的產品,去進行無畏的內卷和競爭,而是發展自身技術優勢,做自己特點擅長的產品,從而保證利潤。
第二個則是在新興賽道上提前布局,從而擺脫眾人過獨木橋的現狀。
以eVTOL賽道為例,其對鋰電池的性能提出了極致要求,堪稱六邊形戰士。盡管航空電池對于鋰電池要求苛刻,但是從產品角度來看,其對于成本的敏感性不高,相比于車用的動力電池,航空電池具備明顯的溢價屬性,對于鋰電企業而言,攻克航空電池的性能難關,除了帶來高溢價,也能夠在車用等領域形成技術降維,從而更好塑造自己的技術和產品能力。
最后,張小飛也提到,從整個行業來看,資源閑置,產能利用率不佳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多數企業在市場規劃上存在兩大問題,一個是盲目樂觀,對于市場增長預期過高,另一個則是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圍進行市場擴張。
從行業的調整周期來看,行業的低位運行并不會在短期內終結,企業應該做好長期應對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便是認識自己的能力圈,做好正確的事情。
總的來看,動力電池產業鏈中的錢并非被某一環節單獨賺走,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產業鏈內部的利潤分配會隨著市場供給需求而自動調整。但更重要的是,在國內鋰電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擺脫惡性競爭,形成良好的競爭秩序,進行找尋到不同產業鏈環節,以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利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