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電池中的活性鋰離子由正極材料提供,鋰離子損失消耗到一定程度后電池報廢,是鋰離子電池自1990年問世以來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則。如今,鋰電池已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和未來世界的需求。團隊提出大膽設想——設計鋰載體分子,將其注射進電池,對電池中的鋰離子進行單獨管控。
團隊利用AI結合化學信息學,將分子結構和性質數字化,通過引入有機化學、電化學、材料工程技術方面的大量關聯性質,構建數據庫,利用非監督機器學習,進行分子推薦和預測,成功獲得鋰離子載體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CF3SO2Li)。據介紹,研究相關的驗證實驗均在真實電池器件而非模型上完成,以充分暴露可能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從而推動下一步的產業轉化。
據悉,團隊正在開展鋰離子載體分子的宏量制備,并與國際頂尖電池企業合作,力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商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