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長安汽車等斥資數億元入股太藍新能源,“押注”固態電池。
豪氣投資背后,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組,現在最多能做到4公斤電池含1度電。固態電池理論上則可做到2公斤甚至1公斤就含1度電。即使是處于兩者之間技術過渡的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也要比鋰離子電池組高出1/3,這意味著電動汽車能跑得更遠,重量和能耗更低。因此,固態電池也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動力電池。
而太藍新能源,其自主研發的“高導鋰氧聚復合材料技術”“原位亞微米工業制膜(ISFD)技術”“界面柔化技術”等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收錄,是至今國內唯一被收錄其中的固態電池技術。作為國內率先實現半固態電池量產的企業,太藍目前已經在部分細分市場實現產品的批量交付。同時,太藍新能源重慶二期項目,作為新的世界級固態電池工廠將于今年年底正式投產。
按長安汽車的規劃,基于整車需求,正向開發領先的固態電池,從2025年開始逐步量產應用,重量能量密度達到350-500Wh/kg、體積能量密度750-1000Wh/L,2030年全面普及應用。計劃到2030年,推出液態、半固態、固態等8款自研電芯,形成50-80GWh的電池產能。
不只是長安汽車,奇瑞在近日舉行的2024全球創新大會上宣布,奇瑞正在研發鯤鵬固態電池,計劃在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的定向運營、2027年批量上市。比亞迪一項名為“全固態電池、電池組和用電設備”的專利申請也于近期獲批公示。上汽集團計劃在2026年四季度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上汽清陶首條全固態電池量產線將于2025年年底完工。廣汽集團計劃將于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裝車,并率先搭載在昊鉑車型上。寧德時代、欣旺達、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動力電池企業的全固態電池量產節點基本在2027年左右。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大眾、豐田、日產、本田、現代、通用、寶馬、福特、奔馳等十余家海外車企,均在加速固態電池的研發和量產。
業內人士認為,無利不起早,眾多車企紛紛搶占固態電池賽道,就是為了拿到定義未來新能源的標準,從而“鯨吞”新技術帶來的紅利。
而在重慶,已率先發力固態電池產業化,欲搶占固態電池的“橋頭堡”。
目前,“鋰王”之稱的贛鋒鋰業在重慶固態電池生產基地一期封頂,固態電池PACK實現交付。西南地區單體產能最大儲能電池工廠海辰儲能重慶基地一期一階段項目也已投產。重慶累計建設近20個鋰電基地,規劃產值超4000億元。其中不乏投資超百億的電池項目,涵蓋動力、儲能電池產能,涉及固態電池等產品。
CIBF在新能源領域被稱為“行業級別最高、權威性最強、影響力最大、公信力最好的史詩級盛事”,以往固定在深圳每兩年舉行一次,今年展會首次落地重慶。
重慶正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按規劃,到2025年,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要超過150萬輛,達到全國產量占比10%以上,汽車產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到2027年產業規模達到全球一流水平。
“鋰電之都”遂寧、“動力電池之都”宜賓、“綠氫之都”成都等,川渝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川渝形成產業聚集的態勢已非常明顯。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