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回顧過去幾年互聯網發生的變化,有個普遍觀點是,手機替代了電腦。我的觀點有所不同,其實兩者之間不是取代關系,而是手機變成了電腦。
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意義,早在2005年時我就曾有過思考。那時3G網絡快要普及的消息炒得很熱,但后來牌照遲遲發不下來。我想:3G到底用來干嘛的?如果帶寬提速,到底會對哪個產業帶來最為重大的影響?
分析互聯網主要用戶群體,大致可以分為專業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對于后者而言,手機會比電腦更方便,移動互聯網對于后者的意義就更為重大。我們不能因為先有了電腦,就覺得電腦好,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初我們初學電腦時,要記住那么多鍵盤位置,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當時我對移動互聯網還完全不理解,就通過各種渠道在市場上打聽,誰在做移動互聯網。那時,做移動互聯網的公司都還很小,不少公司都只有幾名員工。我找的第一家做移動互聯網的公司是3G門戶,但最終張向東選擇了IDG,于是我投資了當時同樣位處行業前列的深圳樂訊。我的觀點是,不管你干啥,你做不做移動互聯網,你做,我就投。
投了樂訊之后我逐漸理解,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主力人群包括三個:學生、軍人和打工族。因為這三類人群沒有電腦,上不了網,只要手機能上網,再難也會用。在樂訊之后,我投資了第二個移動互聯網項目——UCWEB,當時我只是UCWEB的用戶,是YY的李學凌向我推薦的。雖然UCWEB的用戶體量還不大,只有幾萬人,但我相信在帶寬不足的情況下,UCWEB這類導航類應用會顯得特別重要。
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對于移動互聯網來說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一口氣在國外買了30多臺iPhone,不僅自己用,還贈送給身邊的朋友。為了體驗iPhone,我們克服了各種困難。比如,第一代iPhone不支持中文,我們就把所有的聯系人都改成拼音,發短信也用拼音。體驗之后我的感受是:雖然iPhone有許多問題,但依然是個劃時代作品,因為它已經在用一部分電腦的思維做手機。2007年底,我開始做一個大膽的嘗試:盡量不用電腦,只用手機,甚至出差也不帶電腦。
那時我也已經基本確定了一個理念:手機會替代電腦,成為大眾最常用的計算機終端。當年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我在主題發言中表達了這個觀點,講完以后有很多人罵我天真。但到了2009年情況就不一樣了。先是孫正義也發表了類似觀點,后來IBM的PC發明人馬克·迪恩也表達了“PC時代即將結束,PC終將被手機取代”的觀點。
現在手機的重要性當然毋庸置疑了。但我還堅持另一個觀點——未來手機會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我認為,假如你只用手機的話,就會發現所有的環節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構造。當我開始做小米之后,對智能手機的理解發生了一些變化。我覺得其實不是手機替代了電腦,而是手機變成了電腦。最初,我也是PC時代的軟硬件分離的思維,想能不能做一個MIUI系統,跑在大部分手機上,所以我們就開始做了MIUI,當MIUI成功了以后我開始思考做硬件,也就是小米手機,軟硬件結合之后,我們再把云服務整合在MIUI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