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兩會“部長通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五年,我們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取得了為世人矚目的成效。在產業規模上,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產銷第一大國,去年一年產銷量接近80萬輛,比上一年增長50%以上。”
新能源汽車環保節能,是全球汽車發展趨勢,在其發展過程中理應給予優惠政策的激勵。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之所以發展如此之快,與國家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有緊密聯系。但從發展戰略上看,靠補貼畢竟不是長遠之計,最終還是要建立市場化的長效機制,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筆者認為,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已連續3年位居全球產銷第一,在這種優勢條件下,不應只注重產量提升,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在質量和服務上,特別是對現行的優惠扶持政策,要做進一步完善和調整。國家財政補貼要向長續航里程、高能量密度、低能耗車型傾斜;對粗制濫造、達不到質量要求,市場不受歡迎的生產企業和產品就應“斷奶”;對利欲熏心的虛報騙補企業不僅要追回補貼,嚴重的還要追究法律責任,取消其生產資格。
多年來,續航里程較短和充電設施不足,一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中質量和服務方面的兩大重要障礙。因此,不能僅滿足于全球產銷第一,更要力爭質量和服務第一,讓新能源汽車真正接受市場檢驗。
毋庸諱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還處于優惠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化期,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私人購車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廣這些車輛限購城市,大多是多年搖不到號,才退而求其次買新能源車,這些人購車是“剛需”。什么時候消費者能主動選購新能源車,那么說明新能源車的質量和服務才真正又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充電設施的完善,我國新能源汽車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