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進入優勝劣汰期
連續幾年躋身動力電池行業前三,深圳沃特瑪的一紙通知卻讓行業嘩然。通知稱,公司為解決因訂單不足、資金困難給全體職工帶來的職業發展影響,決定全體職工放假6個月。
隨后,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300116.SZ)7月4日晚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簡稱“沃特瑪”)擬通過存貨銷售的方式,將部分資產2-3折進行變現處置,預計此番變現將造成公司當期凈利潤凈損失6億元。
接二連三的“炸彈”點燃了業界對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已經進入淘汰賽的判斷。中國電池工業協會長常務副理事長王敬忠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已經到達瓶頸,前期因為國家給予大力支持,很多企業蜂擁而上地進入這個領域,產能一度過剩,當補貼退坡之后,行業就進入了優勝劣汰階段。”
6月28日,連續幾年躋身動力電池行業前三的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向全體職工發出通知,稱公司一度出現資金困難的緊張局面,為解決因訂單不足、資金困難給全體職工帶來的職業發展影響,決定自7月1日起,全體職工放假6個月,放假期間工資按規定支付、五險一金按規定購買。
6月29日晚,堅瑞沃能發布公告證實,關于沃特瑪放假的內部文件屬實,但放假所涉及的僅限于沃特瑪深圳地區的員工,沃特瑪其他地區的子公司、工廠不在此列。放假涉及的員工人數約500人。
另外,沃特瑪的部分生產線也已停工。據公告顯示,深圳電池電芯生產線的開工率僅為4%,其他地區電芯生產線停工。深圳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僅為24%,舒城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僅為9%,其它地區PACK生產線停工。
7月3日,長江商報記者向堅瑞沃能發送采訪函,詢問目前關于沃特瑪的相關情況,然而直至發稿前,未得到回復。
而沃特瑪現金流緊張也早有預兆。沃特瑪副總裁、公司新聞發言人鐘孟光在今年4月對外解釋沃特瑪資金鏈緊張的原因時,承認公司在三方面出現決策失誤,首先是低估了2017年國家對電動汽車產業政策調整,尤其是3萬公里運營門檻的影響;其次,對于行業過于樂觀,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反而加大擴張速度,各地建廠、全面技改,希望借助規模擴張,彌補利潤損失。其三,長期采用短債長投的方式擴大經營規模,導致在銀根緊縮時,資金直接陷入困境。
不過,沃特瑪高層同時也表示,公司面臨的僅是短期現金流緊張。沃特瑪高層在多次采訪中都強調,高負債率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共性,特別是沃特瑪,既生產銷售電池,又購買電動車進行運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上下游回款周期較長,以及等待補貼到位的時間差。并指出,在總債務高達200多億元的同時,沃特瑪的應收賬款也高達百億元。
野蠻擴張致使“閃崩”
堅瑞沃能7月4日的公告中稱,沃特瑪此番變現,所涉及資產的賬面價值約7-8億元,按照2-3折進行處置后的變現金額預計不超過1.5億元。據悉,在目前已變現金額約9124.14萬元中,支付員工工資及社保共計7145.3萬元。
2016年,A股上市公司堅瑞消防(后更名為“堅瑞沃能”)以52億元——超過沃特瑪當時9億元身價4倍的價格全資收購沃特瑪后,當年業績曾一度飆升。然而好景不長。據堅瑞沃能2017年財報顯示,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3.68億元,同比下降965.92%。
應收賬款回款較慢,資金鏈緊張也導致了公司旗下多個銀行賬戶不斷被凍結。目前,沃特瑪旗下銀行賬戶累計50個賬戶被凍結過,共涉及金額8333.1萬元。
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沃特瑪也一直伴隨著“野蠻擴張”的質疑。據相關資料顯示,從2016年開始在全國快速擴張至今,沃特瑪目前在全國已有11個工廠投產。而該公司最高峰時期員工達到過一萬人,其背后的成本讓人望而生畏。
就在今年2月,沃特瑪仍帶領聯盟簽下總投資200億元的郴州新能源汽車小鎮項目,以及總額30億元的坪山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
盲目地擴大規模,但其研發的腳步并未真正跟上時代的需求。據悉,2017年開始,三元鋰電池成為趨勢,但直至今日,沃特瑪的三元鋰電池仍未投產。堅瑞沃能透露,公司三元鋰電池研發已經完成,需待公司資金債務妥善處理后重新啟動。
另外,堅瑞沃能2017年的年報披露,沃特碼已簽訂的重大銷售合同(4億元以上)總金額約107.3億元,但截至報告期末僅執行了41.57億元,約61.4億元的重大合同被取消。其中約52億元的訂單額取消源于對方需要的電池規格變更,沃特瑪無法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