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在4月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對包括鋰電在內的諸多行業造成沖擊。孚能科技(12.180, -0.36, -2.87%)(688567.SZ)籌劃多時的控股權更迭落定,廣州國資成為其控股股東。
寧德時代(231.500, -0.53, -0.23%)(300750.SZ)發布驍遙雙核電池,但這項創新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尚需時日。由于項目建設周期規律疊加政策調整影響,今年一季度,以鋰電池為主的國內新型儲能裝機同比下降。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沖擊鋰電行業
4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所謂對等關稅,稅率在多次上調后達到125%。作為反制措施,自4月12日起,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也上調至125%。
美國的上述關稅政策正在對全球鋰電行業造成沖擊,其最終影響尚有待評估。美國是中國鋰電池第一大出口市場,今年一季度中國輸美鋰電池金額為31.32億美元,同比增長7.7%,占國內鋰電池出口總額的20.2%。
國內多家鋰電池龍頭已就關稅政策影響作出表態。
4月8日,億緯鋰能(41.080, 0.45, 1.11%)(維權)(300014.SZ)率先就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回應稱,其目前直接出口美國的占比低于4%。短期看,公司與美國客戶主要采取FOB(離岸價)模式進行結算,這種模式下億緯鋰能不承擔關稅成本,對現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成本影響。
寧德時代管理層稱在4月14日召開的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稱,該公司在美國業務占公司出貨比重較小,且去年以來已經根據環境變化提前做了預案,有關關稅政策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小,寧德時代正在與客戶積極協商解決方案。
依賴于中國鋰電池產業鏈的美國企業也就對等關稅負面影響作出預警。
特斯拉4月22日表態稱,其能源業務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的巨大影響,因為特斯拉需要來自中國的磷酸鐵鋰電池。根據伍德麥肯茲的統計,2023年,特斯拉是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儲能系統集成商。特斯拉目前正在調試設備,以便在美國本地生產磷酸鐵鋰電池,但這只能服務于該公司總裝機容量的一小部分。
廣州國資控股孚能科技
孚能科技籌劃多時的控股權更迭塵埃落定。該公司4月15日披露,控股股東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動人已于4月11日完成孚能科技5%股份的過戶。受讓方為廣州工控集團旗下企業,股權轉讓價格為每股15.9元,交易總金額9.7億元。
由此,廣州工控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孚能科技表決權升至16.1%,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表決權比例降為11.1%。
廣州工控集團去年位列世界500強第394位,股東方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廣東省財政廳,持股比例分別為90%和10%。
上述交易后,孚能科技的控股股東變更為廣州工控集團,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為實際控制人。孚能科技此前的實際控制人為公司創始人王瑀和Keith D. Kepler。
孚能科技2020年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有著科創板動力電池第一股之稱。但上市以來,其已連續五年虧損,去年凈虧損超3億元,虧損額有所收窄。孚能科技稱,廣州工控集團成為控股股東后,將為上市公司提供戰略、市場品牌、研發等方面的支持。
早在2023年8月,廣州工控集團就披露了謀求控股孚能科技的計劃,但交易方式經歷多次調整,最終在今年1月明確最終方案。廣州工控集團稱,謀求控股孚能科技是基于對其價值的認可,以及長期戰略和市場定位的認同。其董事長景廣軍去年曾告訴界面新聞,孚能科技的動力電池業務將成為廣州工控集團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德時代發布驍遙雙核電池
寧德時代在4月21日發布驍遙雙核電池,這款電池新品被寧德時代市場部總經理羅堅視為“王炸”。在他看來,驍遙雙核電池“代表了未來的一個最終方向,而不是歸結到某一條很具體的技術路線”。
傳統電池通常采用單一化學體系,其中以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最為主流。驍遙雙核電池則被分成兩個獨立的能量區,分別采用不同化學體系的電池,以彌補傳統電池采用單一化學體系時的短板。
“我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化學體系有自己的邊界,有自己的優勢也有短板。”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稱,雙核電池可以讓定制化成為現實,消費者無需在電池的續航、壽命、安全、快充等維度進行妥協。
寧德時代此次發布的驍遙雙核電池組合方案主要包括四種,其中的鈉鐵雙核方案(鈉新電池+磷酸鐵鋰自生成負極電池),可以兼顧低溫性能和超過700公里的續航。鐵鐵雙核方案(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磷酸鐵鋰自生成負極電池)則能保證1000公里續航,并且具備快速充電能力。
上述四種組合方案都引入了自生成負極技術,此項技術不再需要傳統的石墨負極材料,從而讓電池質量能量密度提升50%。采用雙核體系的動力電池因此能搭載更多電量,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
寧德時代目前已經解決了自生成負極技術的諸多核心技術問題,但是從技術轉化為商品仍然需要時間。寧德時代研發體系聯席總裁歐陽楚英預計,基于鋰離子電池體系的自生成負極有望在未來2-3年裝車。這也使得上述四種組合的驍遙雙核電池商業化落地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一季度國內新型儲能裝機首次下降
中關村(4.700, 0.07, 1.51%)儲能產業技術聯盟4月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5.03 GW/11.79 GWh,同比下降1.5%/5.5%。這是聯盟2022年發布該項統計以來的首次同比下降。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鋰電池儲能占據主導地位。GW為功率單位,表示儲能系統的最大瞬時功率;GWh為能量單位,表示儲能電池的容量。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副研究員岳芬對界面新聞表示,一季度儲能裝機數據出現下降,主要因項目建設周期規律疊加政策調整影響。
岳芬稱,136號文出臺后,國家層面雖然明確了改革方案,但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短期內市場會有觀望期,需要重新搭建投資收益測算模型,因此儲能項目開發速度放緩。
今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即136號文),明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并叫停強制配儲。強制配儲增加了新能源企業的投資成本,又因利用率低等問題廣為行業詬病,但它也帶動了近年來國內儲能裝機量的大幅增長。
136號文所提出的新能源項目全面入市政策,以6月1日為節點區分存量和增量項目,“531”之后的項目,所發電量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136號文出臺后,國內新能源行業一度出現搶裝潮,光伏新增裝機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0.5%。
“存量新能源項目搶裝帶來的配置儲能需求,可能會體現在二季度,特別是‘531’節點前的裝機數據中?!痹婪曳治龇Q,一季度是絕大部分企業全年中裝機最少的季度,并不是訂單交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