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電源市場經濟的本質:淘汰經濟


鋰電世界 5月初,移動電源行業標準發布,《消費者報道》就此進行了一次對8個大品牌移動電源的比較測評,測試項目包括電容量、轉換率、過放電過充電保護、短路保護、充電放電溫度等。
不同于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組織的抽檢,我們的測試更多的是想為消費者的選購提供參考,對目前市場上熱銷的移動電源進行排名。
針對當前移動電源市場混亂的格局,消費者如何選擇移動電源?移動電源企業如何承擔產品責任、企業責任?移動電源行業品牌營銷誤區在哪里?為此《消費者報道》雜志專訪了號:mybattery)創始人/CEO于清教,就業內問題深入解讀——
《消費者報道》:在您看來,移動電源普遍存在容量虛標的問題根源是什么?這是否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下的無奈之舉?
于清教:容量虛標問題主要來源有三:第一,中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誠信市場規則,企業或者說一些小作坊都急功近利,把用欺詐手段發家致富作為最主要的模式,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下,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就變得見怪不怪了。
首先,最基本的誠信喪失,是移動電源容量虛標的關鍵。其次是品牌意識薄弱。一個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要用很大的財務成本、時間成本來作為代價的。在一個初級市場,也就是說消費端口品牌意識很弱的情況下,在“一塊錢就能打倒消費者”的環境下,品牌的構建成本就會很大。因為成本大,也造成不少制造企業要靠山寨來生存,它不需要核心技術,不需要知識產權,不需要品牌推廣和樹立,更不需要品牌傳播。第三是市場監管不力。強有力的標準的制定和推出,都是為了營造一個很好地市場氛圍,但是現階段,我們看到市場上要么是標準缺失,要么就是有標準難以執行,這都充分說明清潔的市場環境的建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次協會頒布的移動電源標準,是一個初步的協會標準,也就是一個指導性質的行業自律標準,是為了國家標準的頒布做前期準備。
把電池容量虛標看成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下的無奈之舉,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無厘頭的說法和認識。我們現在處在市場經濟時代,哪一個市場競爭不激烈,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是血淋淋的肉搏戰,都很殘酷。競爭激烈就不要商業道德了嗎?就不要誠信了嗎?越是競爭激烈的市場,越需要商業道德、需要誠信。造成當前市場經濟現狀的問題,首先是企業主的思想意識問題,其次就是市場監管部門的作為問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違法犯罪成本很低,這就推動了一些企業不斷試錯的決心。
《消費者報道》:此次發布的行業標準規定了移動電源容量標識的方法,您覺得這是否會推廣到全行業共同執行?
于清教:現在這個標準是個協會標準,我們說了,它具有指導意義,也就是告訴企業要按照一些規定去做,但我們發現,容量虛標的企業,都是些行業內的小作坊,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有影響的企業也會這樣作。一些品牌企業,比如全球第一大移動電源生產企業美國mophie會造假虛標嗎?還是像品勝、寶格石、倍斯特、電小二等會這樣做?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可以預測,在移動電源國標的出臺上,移動電源容量標識的方法一定會做出說明,也會強制要求進行標注,缺斤短兩的事情遲早會遭到驅逐。
《消費者報道》:您是否贊成取締一些不執行標準的小品牌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于清教:市場經濟的純凈度高不高,就在于政府監管的力度大不大。一方面通過法律的力量將一些不守市場規矩的企業清理出去,另一方面也通過市場的力量,通過競爭自然淘汰。
《消費者報道》:移動電源事故頻發,除了山寨貨橫行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原因讓移動電源的安全性存疑?
于清教:除了假冒偽劣產品的因素外,那就是電池技術運用的問題了。我們常見的移動電源電池一般有兩種,一種是18650電芯生產的,一種是軟包聚合物電芯生產的,這兩種電芯各有優勢,正極材料的選擇也不同。移動電源的安全性首先來自電池電芯的選擇,其次是電池管理系統的優劣。我們看到,目前排在全國移動電源前十位的企業,電芯的選擇都采用世界上最好的產品,比如三星、LG、ATL、力神、創明等。
《消費者報道》:您認為移動電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溫度是否是消費者選購的一個重要指標?
于清教:也是一個標準。一些品質差的產品,在充電過程中升溫速度較快。
《消費者報道》:您認為當下是否是移動電源行業整頓洗牌的一個好時機?
于清教:市場經濟最本質的是淘汰經濟,存優去劣這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時機最好,什么時機最差。市場洗牌一直在持續不斷,移動電源今年是品質年、品牌年,大量中小企業將開始被淘汰。
《消費者報道》:如果要給消費者作出選購移動電源時的推薦,您認為哪些因素值得考慮?
于清教:首先看品牌,只有提高了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認知度,沒有品牌的“三無產品”才會沒有生存的土壤。品牌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是售后服務的保證。其次看服務,要選擇那些能夠提供退換貨服務的品牌產品。品牌是認知、認可、信任,而不僅僅是牌子。
《消費者報道》:在您看來,目前發布的行業標準是否可能遭到一些移動電源廠商的抵制而無法成為國家標準推行?
于清教:現在這個行業標準是在廣泛征求企業的意見上發布的,也用了很多企業標準來作為參考,也就是說得到了廣泛的移動電源生產企業的認同。抵制可能會有,但是不是主流。一旦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就是強制標準了。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早就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消費者報道》:對此標準,您認為還有哪些可完善之處?
于清教:無論什么樣的標準都不可能在一次制定中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修正調整的過程。我們現在是個協會標準,就是為了行標、國標的頒布在打基礎,在做賽前熱身,這個規則也許會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就需要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消費者報道》:許多國產移動電源品牌以價取勝,平均比國際品牌要便宜兩到三倍,您認為移動電源的低價策略是否會持續?
于清教:為什么我們國家只有價格戰而沒有品質戰、價值戰呢?這就要從消費者消費心態來得出結論,在營銷學上有句名言:沒有一塊錢打不倒的消費者,這就是說,在品質相同的情況下,人人都是貪便宜的,這是人性。但是中國的一些消費者,在貪便宜的過程中,就忘了產品品牌品質這個重要的因素。現在有很多營銷研究者,把價格戰歸結于我們國家還不是消費理性市場,而是消費初級階段,所以就會有價格戰,我不認同這樣的判斷。理性的市場需要引導,不少行業假冒偽劣盛行,價格戰在每個行業都盛行,為什么?主要是監管不力、引導不力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造成的,不是消費者不想買質優價廉的東西,而是面對混亂的市場失去了自主選擇的耐性。
低價策略沒有錯,錯誤的是,這樣的低價是拋開品牌品質來進行的,也就是以商業欺詐來主導的,這樣的價格戰著實讓人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