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平:政策應大力扶持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發展


鋰電世界 北京3月6日消息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召開。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提案議案是本屆兩會汽車界關注的重點之一。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力遠高技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認為,政策應大力扶持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發展。
核心觀點:混合動力已具備產業化基礎,但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政策牽引﹔應盡快出臺后期配套政策,建立扶持混合動力車發展的引導期并大力扶持混合動力關鍵零部件民族企業。
混動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政策牽引
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上,混合動力車作為最具產業化條件的新能源汽車,這是解決我國能源困局最現實有效的途徑。《規劃》中也對此也認為:節能汽車已經具備了產業化基礎。而中國的純電動車真正成熟,還需相當長的路程和時間。發展混合動力,為純電動車提供了充分的技術和經驗積累。
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混合動力車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2011年大概生產了8000多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其中,純動力是5600多輛,混合動力是2700多輛。純電動車的產銷2倍於混合動力汽車,為什麼是這樣的狀況?政府的大力補貼是主要原因,現在雖然政府的“十城千輛”工程政策都向純電動傾斜,而對於混合動力的支持卻十分微弱,由此造成的直接局面是,已具備產業化基礎的混合動力車,市場化程度卻相當低。在政策扶持缺位的情況下,談何推廣和普及!
盡管政策對純電動車大力傾斜,但純電動車的市場前景也并不美好。2012年8月,在杭州舉行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供需洽談會”上,25個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車需求超4490輛,僅為《規劃》中50萬輛目標的1%。由此可見,目前技術條件下的純電動汽車還無法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以油電混合為主導的混合動力汽車是當前的現實選擇,更是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必經之路。
《規劃》中還提出,需要綜合采取標準約束、財稅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廣普及節能汽車。但時至今日,遲遲未見具體政策出臺,整個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缺乏政策牽引。因此我們呼吁,國家應該順應市場規律、順應消費需求、順應技術發展的成熟性和現實性,迅速出臺扶持混合動力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
出臺后期配套政策建立混動車發展的引導期
一方面,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石油仍將是汽車的主要能源,混合動力汽車不改變傳統的行駛習慣和不需要新的基礎設施(插電式除外),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是當前最佳選擇﹔另一方面,混合動力車技術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礎技術,已經被發達國家車企申請的專利所包圍,再加上我國汽車工業在發動機技術、變速箱技術、汽車電控技術等方面落后發達國家,這就給我國在混合動力技術上進一步創新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國家政策加大力度扶持、引導國內各大車企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研究、創新應用與積累是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當務之急。
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后,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已經出臺,這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是福音,但《規劃》中提出的“推廣和普及節能汽車”,成為空中的靴子,遲遲沒有落地。而且,既沒有明確目標任務,也沒有提出操作路徑,“推廣和普及”幾成一紙空文!
雖然《規劃》提出了更嚴格的燃油消耗值的強制目標,逼使企業普及混合動力,但混合動力車的普及,單靠油耗標準去“推”是不夠的。混合動力車的發展,特別是核心關鍵技術要突破國外專利做創新研究與應用,單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國家政策拉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讓企業做好混合動力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落實《規劃》提到的普及混合動力汽車,并為發展新能源車打下扎實的基礎,實現我國成為汽車強國的目標。
國家要盡快建立扶持混合動力車發展的引導期,盡快實施節能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出臺后續配套政策,以免耽誤發展普及節能汽車的時間,為發展新能源車打下堅實的技術和應用的基礎。同時出臺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投資支持政策,并為私人購買混合動力車創造良好的支持鼓勵政策(包括上牌等)。這樣的政策環境,會大大提高車企研究發展混合動力車的積極性,也會給國民良好的政策導向,奠定節能與新能源車發展的市場基礎。
大力扶持混合動力關鍵零部件民族企業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在於電池、電機和電控,我國對混合動力汽車補貼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電池技術攻關問題的擔憂。但我國的汽車和電池民族企業奮發圖強,經過幾年的研發,已基本掌握了輕中度混合動力汽車的核心技術并具備了產業化能力,同時也突破了重度混合動力的關鍵技術。為把成熟技術快速推向市場,更需要國家政策對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引導和扶持。
《規劃》中已經提出:支持企業開展普通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研發。一些民族企業通過借鑒他國的發展經驗,使自身具備了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2011年,湖南科力遠收購日本松下旗下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企業湘南工廠,就是一次成功嘗試。民族企業不等不靠,政府理應出臺鼓勵措施和扶持政策,支持民族企業在混合動力方面取得的進步和發展,給予混合動力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財政支持,而不要擔心政策補貼會被國外產品“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