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誼:對特斯拉成為汽車界蘋果持否定態度


鋰電世界 中國傳統汽車廠商對于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在國內受到追捧很不以為然。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汽車業論壇上絲毫不掩飾自己對特斯拉的看法。“特斯拉不會成為汽車界的蘋果。”他說。
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以同樣的句式重復了相同的觀點:“伊隆·馬斯克(特斯拉公司總裁)不會成為汽車界的喬布斯。”朱福壽相信,特斯拉的成功被人為夸大了,它在中國能夠引起如此高的關注度,緣于公眾對PM2.5的恐懼。
電動車的瓶頸
中國傳統汽車廠商對待特斯拉的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純電動車行業目前的尷尬處境。
徐和誼認為,特斯拉在技術方面沒有本質突破,這決定了其無法成為行業內真正意義上的“顛覆者”。
朱福壽相信,特斯拉代表的純電動車在解決電池成本、性能、安全等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表示:“三五年前,新能源汽車的呼聲一度很高,但幾年運營下來實際情況并不理想,特斯拉最近獲得關注的根本原因在于PM2.5將環境問題重新凸顯了出來。”
朱福壽介紹,過去一年,包括純電動車在內的所有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僅僅生產銷售了1.79萬輛,同比增長38%,這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新能源汽車廠商“自己賣給自己”的—這與特斯拉在中國受到幾何級式增長的追捧不成正比。
當然,中國傳統汽車廠商對特斯拉的“貶低”,并不意味著他們不看好電動車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徐和誼在博鰲論壇現場稱,北汽正在和美國硅谷的一個團隊合作,明年年底會推出一款他自稱將超過特斯拉ModelS的產品。
朱福壽對于電動車前景的態度相對保守。他相信全國120萬輛出租車和50萬輛公交車將是現階段電動車的主要目標市場。
產能是否過剩?
特斯拉無法給中國傳統汽車廠商帶來真正的威脅感,一方面因為電動車自身面臨的技術瓶頸,另一方面更是因為這些廠商對傳統市場仍然寄予厚望—即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汽車產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的問題過于杞人憂天”,徐和誼認為汽車產業在中國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汽車千人保有量這一指標來看,中國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他相信到2020年,中國汽車將達到3000萬~3500萬輛。當然,徐和誼也認為中國的汽車產業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的問題”。
徐和誼表示,城鎮化帶來的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中國車企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都將有效地消化產能。“我預計2020年之前,10%~20%的產銷量是走向國際市場的,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比例。”
朱福壽的看法相對謹慎,他承認產能過剩的情況實際存在,但仍屬合理。
“目前汽車產業的產能利用率是84%。應該說,80%~100%都是可接受的范圍。如果產能利用率到70%以下則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朱福壽說。
朱福壽表示,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一方面因為這些年汽車銷量的高增長,給汽車企業經營層帶來非常樂觀的預期,另一方面更與許多地方政府過度扶持汽車產業或政策出現變動,使得企業家不能理性、客觀地做出決策有關。
不過,朱福壽對于如何解決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態度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政府不要過度干預,讓汽車產業回歸到產業本身,讓企業根據市場自己決策;另一方面他希望國家能夠推出鼓勵政策去消化過剩的產能,通過類似制造資源第三方化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希望擺脫政策但同時又依賴政策,這反映出中國傳統汽車廠商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