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兩年基本完成各類科技計劃整合


鋰電世界 1月10日,科技部召開201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此次會議上指出,我國科技實力和水平邁進“三跑并存”階段。我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甚至是“領跑者”。對于領跑的領域,要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在“并跑”領域,要加速形成領先優勢。對于“跟跑”的領域,要實施非對稱戰略,努力彎道超車。
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強調指出,2015年科技工作必須認真思考如下7個問題:科技創新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怎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轉向創新驅動要破除哪些體制機制障礙、如何管好用好中央財政科研經費、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如何推動區域創新、如何促進軍民科技融合。面對我國經濟新常態和國際經濟再平衡,科技創新要拿出新對策,主動作為,按照“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的要求,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會上印發了《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改革發展的意見》。目前,該意見并未對外公開。
兩年基本完成各類科技計劃整合
萬鋼介紹,2014年我國創新活動持續活躍。
根據科技部統計,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R&D)預計達到13400億元,其中企業支出占76%以上;R&D占GDP比重預計可達2.1%;全時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380萬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據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的工作目標之一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2%。這意味著這一目標已經超額完成。
萬鋼特別指出,從近期發布的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開展R&D活動的企業比例增長一倍以上。2013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4.8%,比2008年提高了8.3個百分點;企業專利申請量質齊升,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比2008年增長223.2%和368.7%。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例為36.6%,比2008年提高11.4個百分點。
萬鋼介紹,2014年啟動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設,對部分具備條件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進行整合,在重點領域組織5-10個重點專項進行試點。根據進度安排,2015年-2016年要基本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基本完成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整合,實現科技計劃(專項、基金)設立和預算配置的統籌協調。
“我國已經初步建設中央財政科研項目數據庫。目前已入庫3萬項,其中科技類各部計劃項目22268項,重大專項4881項,部門行業專項1883項。”萬鋼指出。
2015年科技工作實現3個轉變
萬鋼表示,2015年要抓住并用好新常態蘊含的戰略機遇,著力實現科技工作的3個轉變。
首先是科技發展戰略部署要實現從“小局”到“大局”的轉變,要下大力氣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推動科技全面融入經濟社會主戰場,特別是要聚焦現代農業、能源、制造、城鎮化、資源環境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其次是科技創新的依托力量要實現從“小眾”到“大眾”的轉變,既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領帶動作用,激勵人才,保護創新,促進轉化;又要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面向最廣大的科研人員和社會公眾,不拘一格支持個人創業和“草根創新”。
王志剛指出,對于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關鍵是要形成正確地評價激勵導向,重點是要完善分類評價標準和方法,突出業績和時間貢獻,加快推進“三評”改革,要減少評審數量,簡化評審環節,規范評審時間,讓科技人員潛心科研。在科技獎勵方面,要加快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使獎勵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
第三,科技資源配置要實現從“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轉變,既要圍繞創新鏈配置好財政科技資源,又要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工具,引導全社會資源向科技創新集聚,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王志剛解釋,管好用好中央財政科研經費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針對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復、目標聚焦不夠、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去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兩個文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方向已明確,關鍵是要抓好落實,要“磨刀、砍柴”同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