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去年,當前傳出的補貼調整方案更具威懾力。如退坡幅度40%以上、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產品補貼歸零、地方政府從2018年開始退出補貼等。
事實上,每每有退坡政策的消息傳出,都牽動著企業神經。那么,在2018年退坡方案即將出爐之際,整車、動力電池,甚至上游的電池材料供應商,誰能繼續分得紅包,誰又要看緊市場大盤呢?
整車喊了幾年的“狼”真的來了
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電動汽車發展態勢深度觀察及對一些熱點問題的看法》。文中他寫道:“補貼退坡之日即是外資大舉進入之時,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將非常慘烈。”
他認為:“盡管我們在電動汽車上有相當的積累,但是電動汽車的門檻相對較低,不像燃油車那么高,憑國外車企的實力要追趕上來并不特別困難。國外車企公布的資金投入,都是上百億歐元/美元的量級,而反觀國內車企,投資只有幾個億,因此未來的競爭不可小視。”
且不論已經明確布局的大眾、寶馬,福特未來五年將投入45億美元,向全球市場投放13款新能源車型。
根據天風證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44萬輛,同比增速47%,其中海外增速38%。第三季度,歐洲和中國市場銷量增長迅猛,分別為75664輛和154078輛,同比增長50%和70%,由于新車等候效應和特斯拉Model3生產推遲,美國市場銷量43356輛,同比下降約2%。
天風證券預測,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車(EV+PHEV)總銷量在110萬輛左右。
從今年第二季度可以看出,歐洲市場(乘用車)的增速超過中國市場,日本市場在繼續推進節能型汽車的同時,也出現了純電動或混合插電式車型。如2018款日產Leaf,搭載40千瓦時鋰離子電池組,續航里程可達到378公里,該款車在日本本土上市一個月,銷售并交付4000輛,明年1月將進入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市場。
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興起,以及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不動搖,這些外部環境給了包括大眾、寶馬、福特、日產等汽車巨頭們更多信心和把握,因此,他們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已是板上釘釘。
當然,前景無限的中國市場是國外車企加快布局的真正原因,誠如陳清泰所言:“補貼退坡之日正是外資大舉進入之時。”眼下,歐系車進入得較早,通用、福特等美系車企也坐不住了。通用計劃在2020年前在中國市場投放10多款新能源車型,日產、雷諾預計在2018年向中國市場推出首部電動車型等。
扼腕嘆息還是壯士斷腕?
由于國外車企技術積累深厚、品牌影響力大,發展電動汽車勢頭猛,因此國內自主品牌不可忽視和低估外資的競爭。
“現在當務之急,在于國內幾大企業,如一汽、東風解放等的迅速轉型。”預感到狼要來了,陳清泰表示:“一旦看準,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當老大哥一汽、東風還處在“被轉型”中時,長安和北汽相繼宣布“到2025年禁售燃油車”的規劃。盡管業內對此態度冷靜,但是不得不讓企業反思,隨著財政補貼逐步退出,守業者轉型慢了,那將面臨更大的困境和挑戰。
“斷腕”的含義不僅于此。對于那些起步較早、在國內外市場慢慢站穩腳跟的自主品牌而言,只有技術和產品向“高質量”看齊,才能及時應對2018退坡方案。如繼續加強電動汽車專用平臺建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續航里程、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等,從而滿足退坡后的消費需求,繼續占領市場。
這對依賴財政補貼的客車企業尤為重要。網傳客車、專用車退坡40%,有機構分析,年底是新能源客車的放量期,短期有望刺激市場,而2018年車企將承受較大壓力,利潤受削,倒逼車企不斷提升技術,優勝劣汰。
“我們早已經在精益生產、材料成本、技術等方面都做了調整,每年公司降本也是有效果的。”一位新能源客車企業負責人向中國電池聯盟透露。在他看來,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發展核心,精益生產、質量的把控,更是企業是否長時間立足產業的先決條件。
同時他提出,考慮到動力電池價格占到了整車的40%,公司有意進入動力電池行業,實現電池組裝和控制,以解決產品質量和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