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推廣不能因財政補貼阻斷自由流通


鋰電世界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在博客中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潮流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而北京市相關部門卻想獨占其利,排斥國內的合作,這反映出他們目光短淺,對示范應用的意義理解膚淺。“北京市相關部門看到了示范應用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但他們想用示范應用帶動北京市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不想帶動深圳、上海等其他地方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是短視的行為,他們沒有看到之所以搞示范應用,正是因為系統性強、難度大,僅靠北京一市是不可能發展好的?!?/P>
批評緣起于北京市關于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的文件,該文件準備把比亞迪、榮威等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排除在外。董揚認為,這既不符合國務院的要求,也是對新能源車示范應用的意義理解不深。
新能源車地方保護主義已經被業界批評了多次,去年9月中央出臺的政策也專門設定了細則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但仍有地方政府迎風而上,必然事出有因??傮w而言,地方保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擔心地方財政補貼外流。地方政府的財政很大一部分來自當地車企的稅收,如果拿地方財政補貼外地新能源車產品,不僅造成了資源外流,還無形中壯大了對手,削弱了當地車企的競爭力,這顯然是地方政府和當地車企都不愿看到的。
二是擔心外地新能源車產品搶占了本地市場份額,擠壓當地新能源車產品的生存空間。有的地方政府因為本地新能源車企的產品研發相對落后,為了給它們騰出發展空間,也設立了種種障礙阻止外地技術領先的新能源車進入。不過,去年中央出臺的新能源車補貼政策規定,地方市場的外地新能源車銷售數不低于總數的30%,已經將這一藩籬初步打破。
地方保護主義者成功避免了補貼外流,卻給新能源車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一位新能源車專家表示,地方保護主義的最大弊病在于打破了產業協同。因為新能源車是個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一個企業不可能在全國各省份都設立電池廠或整車廠,必須各家企業協同配合。但地方保護主義要求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都在本地生產,違背了產業發展規律,破壞了產業協同效應。
這些目錄將多數性能領先的外地新能源車擋在門外。例如,目前比亞迪電動車E6和秦都沒有資格在北京和上海銷售。根據北京的示范應用目錄,上汽榮威550插電混動車也無法在北京銷售。當然,北汽一款電動車也無法在上海銷售。大家刀來劍往,最后是個個受傷。
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財政補貼是地方保護主義的最大根源。地方政府對真金白銀的考量僅靠苦口婆心的勸說和政策約束都難以解決。既然如此,何妨換個思路,用經濟杠桿來解決問題?比如國家可以規定中央補貼必須發放到符合國家標準的所有新能源車產品,但允許地方政府補貼只用于當地車企生產的新能源車,前提是外地的新能源車可以在當地市場自由銷售,不得變相阻止。這樣的話,地方政府的補貼不會外流,外地的新能源車也有了自由流通的機會。雙方皆大歡喜,地方保護的痼疾或許會更好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