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盡管中國光伏產業在歐債危機中遭遇“寒冬”,盡管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防止太陽能盲目擴張”,但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仍然提出:要打造“高(科技)大(規模)全(產業鏈)”的太陽能企業,做光伏產業的蘋果公司。
作為一家以水電、風電、太陽能為主業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漢能集團的權益總裝機容量現已超過600萬千瓦,規模相當于三峽的三分之一。
而20多年前,漢能的創辦人李河君剛從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憑著從老師那里借來的5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萬新元)開始創業,買賣芯片、文具、糧油甚至地產,掘到“第一桶金”后便創立了華睿投資公司,即漢能集團的前身。
水電巨頭“進軍”太陽能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企業發展至今,漢能最引人關注的業績都離不開清潔能源。
李河君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由英國領銜,第二次美國領銜,第三次微軟領銜,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新能源為主,“漢能有一個愿景,就是讓咱們中國人也來領銜一把。”
在業界,漢能集團以民營水電巨頭著稱。在這個由國企“唱主角”的領域,李河君及其團隊備受壓力。一位部級高官甚至稱,“民營企業根本不可能做成水電這么大的工程”。
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汪洋則力主給民營企業一個試點機會。漢能集團便趁機而上,歷時8年,投資約180億元,在金沙江上建成一座兩期總裝機量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量超過葛洲壩10%,成為全球最大的由民營資本建設的單體水電站。
李河君說:“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非常艱難,也算是一個奇跡。”雖然水電工程向來有“印鈔機”之稱,但激烈的競爭促使他尋找多元化發展之路。
2006年,李河君當選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他在尚德公司創始人施正榮等會員中了解到,當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為每度三四元,但2009年便降至一元左右。“所以我判斷,也許最多三四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就可以降到核電、火電的五六毛錢成本,這是一個重大機遇。”
李河君對太陽能的巨大潛力深信不疑。“如果把中國20%的建筑物裝上太陽能薄膜,其發電量可達1000GW(十億瓦特),相當于目前中國所有的電力裝機量。
在北京總部,漢能集團計劃將三棟辦公樓裝上太陽能薄膜,發電量足夠整座樓全天候使用。這種被稱為BIVP(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設計日益受到學界認可,目前是漢能光伏業務的主攻方向。
“以前很多中小企業嘗試做‘薄膜’發電,都紛紛失敗,原因是沒有規模。漢能到2011年底,總計大概啟動240億元投資,產能預計可達到200萬千瓦,應該說初具規模。” 李河君說。
力推光伏“全產業鏈”
2011年,占中國光伏出口市場近70%的歐洲遭遇債務危機,第二大市場日本遭遇地震,美國、印度等國家又相繼向中國光伏發起“雙反”調查,使得中國光伏企業遭遇“寒冬”。不少人建議李河君“求穩”,不要快速擴張,而這位廣東商人依然選擇了堅持。
李河君認為,太陽能是以科技為導向的行業,“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戰略風險非常大,所以漢能選擇做‘全產業鏈’,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只有上游掌握高端設備制造,中游生產太陽電池能板,下游發電,才能整合產業鏈。”
他的自信源于一種行業趨勢:在成本高、規模小的多晶硅產品遭受重創的同時,具備規模優勢、采用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正持續擴張。李河君說,太陽能產業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大(規模),全(產業鏈)”。
近年來,漢能集團全力研發,掌握了太陽能薄膜電池、柔性電池的核心技術,從原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池片生產到太陽能電站建設,形成了完整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據分析,中國光伏企業正設法延長產業鏈條,通過產業垂直一體化發展,獲取電站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同時也為自身的組件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以此突破產能過剩的困局。
按照這一思路,李河君陸續推出了不少“大手筆”。2011年6月,漢能四川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建成,一期產能為300兆瓦。5個月后,該公司位于廣東河源的生產基地也正式投產。今年3月,第七條生產線即海南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基地投產運營。
河君本人也一改“悶聲發財”的低調姿態。他說:“我們的水電站從幾十萬瓦,到幾百萬瓦慢慢做起來,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發聲。然而,太陽能與水電行業不同,面臨的是全球市場競爭,漢能要把品牌做起來!”
外,李河君透露,漢能集團還正在進行股權結構調整。“我是絕對控股,剩下百分之幾十分給大家。企業發展第一是靠人,第二是靠人,第三還是靠人。我們要打造一千個億萬富翁,這么發展下去規模會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