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石油油新能源之殤


鋰電世界 在國內新能源產業逐漸回暖的時刻,市場上傳出中海油計劃剝離除兩個煤層氣項目以外的其他新能源產業的消息。這讓外界頗感意外。
自2004年起,中海油就開始涉足新能源產業,在2006年6月成立中海油新能源辦公室。2007年,中海油將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加強,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海油新能源公司”)。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風能、生物質能、煤基清潔能源、太陽能、氫能、CDM等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這個能源公司被中海油稱為是其“新能源產業的孵化器”。
2012年是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鼎盛時期,幾個項目同時開工,特別是在風電和生物質能領域都進行了新項目的開發;2月份,中海油集團擬總投資3億美元,建設150MW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和光伏電站。這也是中海油首次涉足光伏行業。
近幾年,國內新能源項目不斷升溫,中海油積極踏入該領域,自2007年渤海海上風力發電示范項目投產以來,中海油新能源總投資達百億元。
巨額的投資,對應的卻是難堪的回報。涉足這一領域來,中海油僅有很少的年份取得盈利。以2012年為例,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次實現盈利993萬元,而卓創資訊分析師閆新芝告訴筆者,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內蒙古風電板塊是“功臣”,內蒙古風電分公司2012年累計上網電量2.3億千瓦時,實現利潤2000萬元。不過,公司的盈利還是在爭取到財政補貼等多重努力的作用下才得以實現的。
雖然新能源有較強的發展前景,但市場回報率偏低,甚至虧損經營,這或許已經影響到了公司的整體發展,現實問題擺在面前。中海油也意識到改變的時候到了。
2012年,中海油總公司提出了“二次跨越”發展,著重強調油氣主營業務的發展,而新能源業務要“以質取勝”,擇優發展,以往兩大新能源主線煤制氣、風電業務齊頭并進的態勢得以改進,主推煤制氣業務。
或許,經過此次調整,中海油資產將得到重組、優化,中海油能夠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力發展非常規天然氣,促進公司在未來清潔能源爭奪中獲得主動權。
新能源的發展說到底是與傳統能源的博弈,在我們地下、海底的煤炭、石油還能繼續“掠奪性開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當下,石油巨頭們高調宣布進軍新能源就是個笑話!歐洲、俄羅斯有大量的石油、煤炭儲備不急于開采,而是為子孫后代“留一手”拼命高成本地發展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幾乎什么傳統能源儲備都沒有的日本,在核電遇阻后加速發展太陽能電池、發電都是逼出來的——只有捍衛技術,才能引領未來。歷數中海油們投資或進軍的新能源項目,能賺錢的幾乎沒有,能儲備高端、獨家技術的幾乎沒有,因此轉一圈繼續回去采油才是活著的“王道”。但,值得我們警醒和反思的是,單純依靠各種資源都匱乏的民營企業去發展新能源,我們不知道他們能挺多久?又有幾家活下來?只有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營造投資發展環境,更多的政策、支持向市場化傾斜,真正扶持那些既發展當下又著眼于未來的公司,我們的新能源戰略才能別有洞天、持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