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砸向光伏電站 晶科在下游光伏電站的神速布局


鋰電世界 有人炒股炒成了股東,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做多晶硅做成了電站業主。
雖然包括保利協鑫、天合光能、晶科在內的傳統光伏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下游——光伏電站,但晶科的手筆之大令人側目。據估算,晶科在電站領域已經投入了37億元左右。2014年年報亦顯示,晶科太陽能電站項目收入為2.37億元,這與上一年的7670萬元相比,增長了近210%。
晶科急速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的舉動,是為了消化自身巨大晶硅產能,抑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覬覦巨額國家政策補貼?
重金砸向光伏電站
與其他光伏企業相比,晶科在下游光伏電站的布局可謂神速。
從2006年成立到成功赴美上市,靠光伏組件發家的晶科曾一度將業務重心放在歐美等國家,幾乎不涉及下游業務。但2011年前后,光伏“寒冬”來襲,晶科悄然轉向,開始在下游電站頻頻發力。隨后,晶科開始押寶光伏電站項目,先后投入數十億元之巨。
OFweek行業高級分析師孫棟棟對記者表示,晶科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為7.0元/瓦~7.5元/瓦,截至2014年底,晶科能源光伏電站項目并網發電規模為502.6兆瓦,據此估算,晶科在光伏電站領域大概投入了37億元左右。
據了解,在2012年,晶科就與國家開發銀行達成了10億美元的融資合作協議,用于晶科在海外光伏電站的建設、并購等金融合作;公開資料顯示,在2014年1月和4月,雙方又簽署了共計6.414億元人民幣的兩筆光伏電站項目貸款。
野心勃勃的晶科并沒有止步于此,在與國家開發銀行成功牽手后,晶科又相繼與國開國際投資公司、麥格理大中華基礎設施基金、新天域資本、中國民生銀行等達成融資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金額逾2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光伏地面電站與分布式項目建設。
在豐厚的資金支撐下,短短幾年間,晶科就已經建成光伏電站16個,累計裝機容量503兆瓦。除此之外,晶科還有15個在建電站項目,裝機容量355兆瓦。
“今年,晶科還會繼續在下游光伏電站加大投入”,晶科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對《中國經營報》記者明確表示,未來,下游電站依然是晶科布局的重點。
數據顯示,晶科目前已擁有約1GW已建和在建光伏電站項目,儲備項目則超過了2GW。
分拆上市愿景
鑒于光伏電站板塊業務的誘人“錢景”,晶科在2014年1月曾公告提出,將“對下游光伏電站項目進行戰略選擇的研究”,擬將光伏電站業務分拆單獨上市。
“晶科光伏電站業務分拆上市成功之后,可以得到優質和低成本的資金,有了充裕的資金之后才能將整個餅真正做大。”孫棟棟表示,光伏電站是重資產運營模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而光伏電站開發最大瓶頸之一就是資本。
“光伏電站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敝袊稍偕茉磳W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亦稱,目前光伏電站的一大痼疾就是資金缺口大,融資問題難解。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分拆光伏電站業務上市,對晶科來說是解決高負債難題的明智之舉。他認為,晶科分拆上市就是為了將光伏制造和電站開發兩塊業務分開,電站運營和光伏制造的資本運作方式不一樣,電站建設成本高、回報周期長而且盈利能力不高,短期內并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因此“分拆上市能夠降低晶科的資產負債率,并且有利于晶科能源股票的業績,使晶科能源的盈利能力增強”。
晶科CEO陳康平則表示,將光伏電站業務分拆上市,是基于公司發展考慮,不便過多透露。早先,陳康平曾公開表示,將光伏電站板塊拆分出來單獨上市,可以不受原來光伏制造業務的制約和影響,能更好地募集資金,做大這一塊業務。
據悉,目前晶科的分拆上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順利的話將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但對于具體的上市日程,錢晶三緘其口。“等一季報出來就知道了”,錢晶說。
盈利風險隱憂
重金投入之下,光伏電站項目2014年為晶科帶來了2.37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近210%。不過,與全年營收99.8億元相比,光伏電站的收入占比僅為2%左右。
孟憲淦稱,地面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大概是8元/瓦,融資是個大問題。“由于資金投入大,現在光伏電站的投資主體基本還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國企?!泵蠎椾品Q,若以上述成本計算,意味著晶科大舉布局下游電站,將要付出高達百億的資金成本。目前晶科擁有1GW左右的已建和在建光伏電站項目,按照8元/瓦的成本計算,需要投入大約80億元,倘若2GW的儲備項目也開建,則還需追加160億元巨資。
當下,光伏電站要想確保盈利仍面臨重重困境。孟憲淦表示,光伏電站要同時滿足以下五點才能確保盈利:一是項目完成后要并網;二是電網要全額收購;三是補貼能及時到位;四是電站運維好;五是電站項目經得起質量考驗。
而在電站質量問題上,晶科近乎“躍進式”的步伐曾引起過廣泛質疑。據報道,在2011年,晶科曾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在青海德令哈建成了裝機規模為30兆瓦(晶科官網數據顯示是27兆瓦)的電站,如此驚人的開發建設速度能否確保電站質量,能否經得起20年運營時間的考驗?在業內人士看來,追求速度不追求質量,這是行業的“通病”,倘若電站質量有缺陷,一切都是空談。
就目前光伏行業而言,企業進入下游電站建設無非是基于兩點,一方面是希望借此來消化自身產能,另一方面則是覬覦國家補貼?!把a貼至關重要,沒有補貼肯定會虧損。”孟憲淦表示,目前光伏電價是0.9~1.0元,光伏上網每度補貼大約是0.6元,這是一筆可觀的回報。
不過,現實是,“在光伏電站市場化缺乏成熟商業模式的當下,電站投資尚未形成合理穩定的投資回報?!鄙鲜鰳I內人士表示,盡管國家層面承諾補貼甚至全額上網,但政策落到地方卻不樂觀,拖欠補貼現象時有發生,并且“棄光”這個老大難問題也難以根治。
悲觀者甚至認為,這種長期依賴于政府補貼救濟的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隨著光伏企業跟風投資下游光伏電站,投資熱潮可能會再次引發產能過剩風險,看似繁榮的背后或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投資泡沫,這種潛在的泡沫風險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