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充電寶行業優勝劣汰


鋰電世界 鋰電池國標出臺,就其影響而言,充電寶行業首當其沖。
智能手機電池不耐用,充電寶就被發明了出來,并隨著前者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上,一旦某種商品成為必需品,就意味著該行業將迅速擴張,這從以下數字里可以窺探一二。《2014年度中國移動電源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4年,移動電源市場規模分別為34億元、58億元、105億元、165億元。并且,據業內預計,2015年國內移動電源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51.72%,2016年將達到320億元。
通過以上數字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市場規模年增長率超過50%的行業,一個前景誘人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魚目混珠的行業。
其混亂程度,一方面表現在質監部門的數據上,云南省質監局最近一次抽檢結果顯示,昆明市場上充電寶實物質量未通過率達到98.75%。而在國家質檢總局的抽檢中,32個批次的充電寶,無一合格。
另一方面表現在充電寶因質量不合格,導致的安全事故頻發。如 2014年8月24日,北京地鐵15號線第四節車廂某乘客充電寶自燃;2014年5月8日,深圳地鐵一乘客攜帶的充電寶發生爆炸,繼而引發踩踏事故;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乘客行李箱內的充電寶發生爆炸……
充電寶行業之所以如此混亂,是因為該行業門檻較低。充電寶結構簡單、材料易得,一直以來,行業沒有規范、沒有標準,導致作坊式生產都能在這個行業中生存。同時這又是一個高速增長的行業,誰都想來分一杯羹。生產端大量生產,市場上打價格戰—典型的野蠻生長。
鋰電池國標的出臺,意味著上述局面將得到遏制或是終結。
國標在廠房與市場間豎起一道防火墻,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能流向市場。這導致那些此前無標準、無質量保證的廠商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退出這個行業,要么改善工藝,使產品符合國家標準。
改善工藝并不簡單,充電寶制造與制造業的其他企業一樣,考驗的是將材料加工成商品的效率,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管理。而對于那些小的充電寶廠商而言,企業現代管理體制,很難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同時,與大企業相比,其在原料、渠道、營銷、品牌等方面,也不具有優勢。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很多充電寶的廠商,將因為鋰電池國標的出臺而退出這個市場。行業將從原始的價格競爭中脫離出來,走向品牌與質量的競爭。
這是充電寶行業的一次機會,機會屬于行業中的大廠商、大品牌。這樣的企業,具備多方面的優勢,產品能達到或者說接近于國標。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支持其并購的融資能力和管理隊伍,可以吞并那些準備退出市場的充電寶生產企業,以擴大產能,占領后者留下的市場空白。
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典型的充電寶行業整合機會。實際上,整合早已發生,2014年,充電寶行業的生產企業由之前的5000家突然降至2014年底的500家左右。而對于此次行業整合機會,業內預計,廠商數量或再次下降至20家。
這樣的行業堪稱寡頭壟斷,但消費者不必擔心因此帶來的漲價,因為即便廠商數量下降至20家,在法律的保證下,他們不可能形成類似于壟斷的價格聯盟,在價格決定上,廠商不具有優勢。
鋰電池國標出臺,對于充電寶行業來說,結果只會有一個:行業整合—廠商數量繼續大幅下降,市場由大品牌、大廠商瓜分,行業自律水平提高,廠商會投入資本進行研發,以便在未來競爭中獲得優勢。
這一結果,對消費者來說,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充電寶,還可能因為廠商的研發水平提高,買到更好用的充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