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天能集團循環經濟 鉛蓄電池如何“變廢為寶”


鋰電世界 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更是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天能集團的循環經濟一直走在行業前列,投資18億元建設的吳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了鉛蓄電池從生產、回收、再生冶煉這一閉環系統。最近,《湖州日報》在頭版對天能集團的循環經濟進行了報道。
一塊鉛酸蓄電池,從生產線上下來,被裝上電動自行車或者汽車上,使用兩三年后進入報廢期,隨后等待這塊廢舊電池的會是何種命運呢?
坐落在長興縣和平鎮的天能集團吳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塊近10斤重的廢舊鉛酸蓄電池在經過多道工序后,被分解成了6斤多再生鉛、2斤多硫酸鈉和0.6斤聚丙烯塑料,隨后這些物質又再次走上生產線,組合成新的鉛酸蓄電池投放市場。
電池制造——使用——回收——清潔化再生——電池制造,這條屬于廢鉛酸蓄電池的“重生”之路,在天能集團形成一個“閉環”經濟,而這個“閉環”在未來將以一個新的行業標準的姿態,改變鉛蓄電池產業的發展之路。
“過去廢鉛蓄電池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隨意丟棄,污染土地和水源;另一種是小作坊‘土法’粗放冶煉,硫酸隨意丟棄,廢電池帶塑料外殼被扔進熔爐大火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天能電源材料有限公司技質部研發工程師馬建業說,而天能則選擇用生態循環的方式把廢舊電池“吃干榨盡”,讓它煥發“二次青春”。
走進企業的生產車間,主控室內的工人周其陽和俞靜濤正在屏幕上操控著整條生產線的運行,這條從意大利引進的世界上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上不見幾個工人,每天卻有400多噸的電池經過“重生”再次走向市場。
從回收到破碎,分選,熔煉,精煉,再到重新組裝成電池,天能將每一個步驟細細分開,從中分離出含鉛物質,重新煉成鉛;分離出廢塑料,重新制造電池外殼;分離出廢酸,生產出工業產品硫酸鈉。
“對廢舊電池的無害化處理,使天能發掘了一座巨大的‘城市礦山’。再生鉛生產成本比原生鉛降低38%,能從中受益不少。”馬建業說,目前,每年可處理15萬噸廢舊鉛蓄電池,回收率達99%,真正變廢為寶。
在天能,除了經濟效益,一組數據也反映了環保效益:固廢綜合利用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8%,二氧化硫減排10%,煙塵排放率降低10%,再生鉛回收率100%……
這一套先進的工藝也受到各方的關注。就在去年,天能集團承擔的“廢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循環經濟標準化”項目成功獲批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
目前,該標準體系框架構建已經完成標準化文件16套,由企業主持修訂的2項標準正在行業內調研,而由企業參與制定的《廢蓄電池回收管理規范》已經送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