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產值或將破千億


鋰電世界 近日,從德國產業峰會傳出的消息,德國到2020年將有100萬輛電動車下線,德國政府將再撥100多億歐元發展電動車。“德國作為強勢制造業國家,可見對電動車的重視。”于清教表示,近期新能源汽車股價持續攀升,這就說明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將逐步趨正。而鋰電池從今年3月份開始也在持續升溫。
“現在電動汽車市場正是一個轉折點,只是很多人還沒有感受到。”杜鈺堂話鋒一轉,“雖然現在存在配套的問題,充電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制約因素,但是僅電動公交車、電動環衛車、電動出租車市場就已經吃不完了。”
不過從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來看,“做動力電池的企業,十年來沒有一家企業賺錢,究其原因就是市場需求太小,生產的產品都是貴族。”于清教如是說。
據了解,這5年,包括民間資本在內,投資新能源領域的資本在8000億元左右,其中投入在電池、電池生產材料等環節至少有3000億元左右,由于資本投入過剩及下游需求不足,導致產業比較浮躁。“而做電池最講究品質,只有具有一定品質才可能把電池做起來,同時還需要有耐心。”
“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否則市場不給機會,競爭對手也不會給機會。”于清教說,“中國講究彎道超車,但是要想實現需要有技術、人才和管理體系、制造業的基礎,如果沒有漫長的經驗積累等,實現彎道超車是不可能的。”
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于清教笑稱,“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說法該辯證思考了。”他解釋說,要邊磨刀,邊砍柴,不要等刀磨好了,山上的柴沒了,也不要看著滿山的柴因無刀而束手無策。刀是核心競爭力,柴是市場需求。
市場的力量是很大的。伍伸俊坦言,兩年前波士頓電池進行了轉型,轉型到面向電動汽車,轉型到中國本地化,因為沒有本地化生產,波士頓電池就沒有競爭力,沒有本地化的生產就沒有本地的客戶,就進入不了市場。
這在杜鈺堂看來,在其他競爭對手的價格、成本壓不下來時,那么就是有實力公司的機會,第一要有好的產品,第二要算盤打得響,第三要有生產制造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研發體系的構建、關鍵零部件和整車的生產以及示范運行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和發展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其中,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也是現階段全球范圍之內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所以各有關國家都在積極的努力,各有關企業也都在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