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中:國內動力電池技術發展現狀與問題


鋰電世界 我們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做電動車動力電池檢測認證工作,我們看到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進步,也看到了他們與國外企業的很多差距。動力電池技術包括電池材料、動力電池制造工藝、電池管理系統、回收和處理等,這些環節都影響動力電池的使用和發展。
電池材料方面,我們目前主要發展的是磷酸鐵鋰材料,由于工藝控制困難,批次穩定性差,使電池制造工藝控制困難,造成電芯成品率低,電池一致性差。從我們檢測得到的數據來看,國產電池單體性能并不比國外電池差,但經過成組以后,這種差距首先從電池組壽命方面顯現出來。
動力電池生產使用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功率特性、一致性、循環壽命,特別是產品的一致性方面差距比較大。動力電池單體樣品的循環壽命可以達到較高水平,但由于產品一致性較差,成組后系統的循環壽命降低到單體電池的50%左右。
電池生產過程中多采用手工和半自動生產方式,產品質量難以控制,產品的一致性難以提高。對于提高動力電池產品質量及一致性的關鍵性、高精度、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依賴進口。
電池尺寸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且未獲實施,企業疲于應付整車企業的不同需求,形成多品種、小批量,既增加企業生產裝備成本又無法形成規模效益。
動力電池成組技術較落后,特別是電池的結構設計、連接不利于大規模自動化組裝,散熱技術(液冷散熱研究較少)無法保證熱場分布均勻,離產業化尚有較大差距。
我們通過觀察和分析發現,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普遍存在:技術和人力過于分散;開發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不能全面、系統地解決動力電池的問題,點多面少;缺乏合理的開發推廣機制,產品開發與產業化之間的橋梁沒有;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大企業之間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平臺來拉動電動車的發展。
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是信息溝通,國內外的情況要清楚,技術發展目標需明確,這樣企業可以不走錯路,少走彎路。
各企業已經個性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個性中找共性,對制約我們發展的瓶頸技術,請國家集中支持有能力的單位攻關,成果企業共享,形成一個長效發展機制,打造動力電池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