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推廣不應補貼


鋰電世界 在上海市凱旋路的一嗨租車門店,每天總是有很多E50停放在那里,高峰時近10臺。這是一嗨租車在上海市的若干門店之一,現在它增加了一個功用,給租車者充電,因為租車者在市內用車,卻無法在市內找到合適充電的地方。
于是,很多人開上兩小時就回到這里,因為一嗨提醒大家,行駛里程不要超過100公里;如果開了空調不要超過80公里。而上海汽車對E50行駛里程標定值為180公里。也就是說,經過租車公司“靠譜”的實際運營后,發現實際行駛里程往往僅為標定值一半。
在一嗨租車提供新能源租車服務的8個點中,有5個點集中在了嘉定(上海西北角的一個區),只有3個點在市區。嘉定布點超過市中心區域的唯一原因是,那里使用新能源車方便,有國際汽車城,是國際新能源汽車示范區,有不少充電設備可用。
這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縮影,作為6座國家第一批新能源汽車私人補貼的城市(原先是5個,后來北京加塞進去),上海與其他5座城市一樣,仍在門外躑躅。直到9月17日,《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臺,6座城市擴大到了全國范圍,個個突破變成了普惠。
評價這一輪補貼政策與過往有哪些不同,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解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受益面積的增大,同時由國家財政直接補貼,而非原先主要由地方財政提供支持。
由于我國財政分稅,真正財大氣粗是中央政府。原先,讓地方政府承擔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又對私人購車實施補貼,對于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來說,它本來意愿就不強烈。
除了解決了“錢”的出處,更重要是強迫各地政府都外地車輛打開方便之門,通知指出,“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于30%。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采購外地品牌車輛。”
這就能解決為什么一嗨只有E50可租用的問題,雖然沒有放在臺面上講,但比亞迪電動車就是進不了上海、上不了牌。上海汽車作為本地最大的企業,它是上海的“長子”,要受到特別禮遇,地方財政只愿補助給地方納稅大戶。同理,我們在深圳也看不到E50。不過現在,國家準備掏錢,地方也許能為外地新能源車打開方便之門。
不過,面對新通知,事實上還有幾重疑問。
首先,對于“示范城市或區域”的要求為“特大型城市或重點區域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量不低于10000輛,其他城市或區域累計推廣量不低于5000輛。”雖然沒有局限在6座城市中,但能夠達到如此推廣規模的城市,非一線城市莫屬。對于想發展新能源汽車,卻又城市規模較小的地方,通知其實排除在外。
其次,對于充電配套設備的資金來源,通知中說了一句,“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對示范城市給予綜合獎勵,獎勵資金將主要用于充電設施建設等方面。具體獎勵辦法及標準另行制定。”事實上,這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很多城市沒有看到補貼額度,沒有看到真實的好處,不會去申請成為示范城市(可能對于地方財政來說是個負擔);而不成為示范城市,事實上無法接受四部委的評估,是否能獲得獎勵資金,更無從知道被獎多少。
最后,各個示范城市提交方案的截止日期是10月15日,從9月17日開始,扣除休息天,還剩半個月工作,要有意愿的城市提交一份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促進方案,估計非常困難,除非這些城市早有內定。
文章的結尾,我想對整個補貼措施吐槽一句,所謂補貼,就是拿著所有納稅人的錢,去補貼一部分有意愿嘗試新鮮事物的消費者,這種方式有失公允。國家可以采用免稅、免牌照費、免停車費等方式,來降低其使用成本,而非降低購買成本,也許這樣沒有那么立竿見影,但更彰顯社會公平。回顧歷史,從未有一件產品因降低購買成本,而能大行其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