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品市場亂象叢生


鋰電世界 2014年,或許將成為光伏發展的大年,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補貼政策紛紛跟進,私人安裝光伏的成本回收周期正大大縮短。
未來的美好景象是,私家住宅的屋頂上閃爍著光伏面板,并成為一道藍黑色的風景線。但是,在這之前,人們面前還豎著多道關卡,其中最考驗用戶的就是光伏板的選購。可惜,目前市場上光伏產品良莠不齊,并不具備消費級的市場環境。
專家提醒,私人安裝光伏面板需要特別重視安全,使用假冒或以次充好的劣質產品,最嚴重可能引發短路,甚至引發火災。
肉眼分辨不出質量好壞
一位業內人士向《IT時報》記者表示,由于光伏產品使用半導體材料,肉眼根本分辨不出質量好壞。
5月20日,“第八屆2014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暨論壇”(下稱SNEC)開幕,現場展示了各種品牌的光伏產品,放眼望去,幾乎所有的光伏板看上去都差不多,藍黑色的底,上面分布著同等大小的光伏電池。記者以買家的身份咨詢了幾家參展廠商關于光伏板質量的問題,廠商均告訴記者,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難從表面上看出質量問題,更何況是非專業人士。
“除了光伏板的質量,其余的還有匯流箱、逆變器等各種配件,這些都不是一般消費型產品,使用壽命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這些配件的好壞也關系到日后的發電效率和使用功能,但從外觀和即時檢測都無法判斷其長期的可靠性。”一位展商告訴記者。
徐先生是一位已安裝私人光伏發電的上海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對光伏產品并不懂,當初在選擇時,主要是看品牌和價錢,“品牌要有知名度,價格不能太便宜”,是徐先生當初選擇光伏產品的原則。
“的確是這樣,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最簡單的就是用價格和品牌來判斷產品,正規渠道的光伏產品質量比較好,但市場上也有很多非正規渠道。”昱能科技銷售總監黨紀虎告訴記者。
偽劣光伏產品危機四伏
泰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楊秀忠介紹,光伏發電系統里的組件是最關鍵的設備,關系到整個系統的發電效率和壽命,但也是最容易做手腳的一部分。
“正常來說,要發1瓦電的材料及人工成本在4元左右,而現在市場上,尤其是網上賣得很便宜,折合算一下,大概只要2元。和正常價格相差那么大,必然有問題,而有的消費者被低價所誘惑。”楊秀忠說,比如在光伏板的最上面一層是光化玻璃,有的廠家的光化玻璃是邊角料產品,有裂縫;光化玻璃的下面一層是電池片,這關系到發電功率,便宜的光伏產品可能選擇的是有瑕疵的電池片,另外,如鋁邊框、接線盒等都可以有水分。
“就以5千瓦的系統舉例,品質確保的組件與低劣組件,單組件的成本就能相差四五千元,甚至更多。”楊秀忠說。
對用戶來說,除了購買,即便在初期使用過程中,他們仍感覺不到明顯的差別。“比如能發3千瓦的電池板,質量有保證的產品在前10年里的發電效率可確保90%,25年后可確保80%。而偽劣產品的發電量效率則下降非常快,三五年之后可能只有50%~60%了。”楊秀忠說。
認證也可以作假
面對光伏市場的亂象,有沒有相關部門監管?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是否有第三方機構認證?記者在今年2月出臺的《國家認監委、能源局關于加強光伏產品檢測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中看到,接入公共電網的光伏發電項目和享受各級政府補貼的非并網獨立光伏發電項目,須采用經國家認監委批準的認證機構認證的光伏產品(簡稱獲證產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國內經國家認監委批準的認證機構是鑒衡認證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全球的認證機構是德國萊茵公司(TUV)。“現在的光伏板設計壽命是25年左右,主要監測的是光伏板在25年風吹雨打的環境下能否經受得住。比如用鋼球擊打10萬次,抵御冰雹就不是問題;讓光伏板承受100公斤的重物,看看是否變形;放水里浸泡3天3夜,看看光伏板的密封性等,甚至還會用開水燙。”鑒衡認證相關人員告訴記者。
然而,面對如此嚴苛的檢測,為什么市場上還會有那么多不達標的產品。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認證是根據批次來的,并不是每一批產品都需要認證,由于上市銷售需要認證,現在行業內常見的做法就是送一批合格產品去認證,拿到了證書后,不合格或質量差的產品也就能憑“證”銷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