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光伏產業現存的五大問題


鋰電世界 6月11日,雖然中國光伏這些年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也曾經涌現過江蘇中能、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威英利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甚至還占據過各自環節的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由于沒有科學發展的長遠性,沒有對各種風險和問題的預見性,沒有自主技術,加上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一旦行業波動較大,這些巨人倒下的速度,遠遠比他們發展起來的速度快得多。2013年無錫尚德的破產和2014年超日企業債的違約,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今年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光伏企業發生債務違約和破產的情況出現。
問題一:成本過高光伏產業對政府的補貼依賴嚴重
2011年以來,當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這些涉及到政府要動用資金救急解困的危機情形出現時,光伏產業所受的影響首當其沖。一時間,Q-Cell,Soventix,Bosch,Siemens等公司均破產或出售光伏業務,國內的江蘇陽光、無錫尚德、青海亞洲硅業等不少昔日公司宣布破產,而江西賽維等一度風光無限的巨頭也岌岌可危,更有大量的企業停產。由于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因此,其倒閉破產令人“草木皆兵”,使得許多地方政府和銀行望光伏而生畏。這樣,就形成了2011年以來長達三年的低迷。
問題二:技術和設備更新快速設備的生命周期短
由于光伏產業是新興產業,尚未有成熟定型的技術路線,目前所謂的主流技術大部分是根據實驗室試驗結果開發出來后很快即投向市場,往往一種設備上市兩三年后,就有新的技術和新的設備使之面臨淘汰的命運,從而出現了設備才投產兩三年就因效率低下或生產成本偏高而不能開工,變成雖然設備完好卻變成無效產能的情形。
問題三: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中國產業的國際市場發展勢頭受到阻擊
中國光伏從2008年起就占據了全球光伏產業的半壁江山,而且,中國企業靠著自身的努力使光伏發電成本從2008年的4元/度降到了2023年的0.8元/度。現在德國的光伏發電已經占到了電力總裝機量的20%,而其中,80%來自于中國制造的產品;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也一直占據了國內總產量的90%以上。在中國產品的沖擊下,歐美許多光伏企業無法競爭,紛紛破產。歐洲各國政府和美國政府都不愿看到光伏這個未來在他們國家的支柱能源由中國制造的產品來主導,因此先后試圖采取“雙反”等貿易保護手段來遏制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這使得市場大部分依賴外國的中國光伏產業大受打擊。
問題四:國內光伏產業扶持政策不明國內市場發展緩慢
中國政府從2008年發出了第一個光伏電價補貼文件,對國內三個項目給予了每度電4元的補貼;2009年6月,中國政府推出了“金屋頂”計劃,同年,又推出了“金太陽”計劃。這些裝機補貼雖然給市場帶來了表面的熱鬧,但實際上是鼓勵了弄虛作假,打擊了真正的光伏發電企業。2011年8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網電價,2012年1元/度。由于未對全國不同日照條件的地區進行區別電價,也沒有說明價格補貼的期限,價格的額度也不合理,多種原因導致根據上網電價倒推回來的組件價格降幅過快,這是我國光伏組件價格從13元/瓦降到4元/瓦以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2012年10月份以前,雖然中國政府給出了不少光伏補貼政策,但當時這些政策既不系統也不完善,導致已投資的資金回收困難,想投資的不敢再投資,客觀上阻礙了國內光伏產業的長遠發展。
問題五: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蕭條導致產業資金短缺
2010年,從2008年經濟危機中恢復的光伏產業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同時,各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導致了政府資金的緊縮,這對依賴政府補貼的光伏產業形成了信心危機。尤其是歐債危機對歐洲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場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同時,國內開始經濟結構調整,在傳統產業受到打擊的同時,并沒有給光伏等戰略性新型產業以明確的政策,因此,光伏企業的不景氣和一些大企業的倒閉破產,使得銀行和投資機構對光伏望而生畏,導致企業面臨市場和資金的雙重不足,從而整個行業陷入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