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微型電動車企業難達標準


鋰電世界 近日,國家發改委在官方網站上發出通知,就《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該準入辦法出臺表明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有望進一步放寬,將引入更多非汽車生產商進入電動汽車行業。微型電動車企業能否通過該“入口”轉正的話題也又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對比征求意見稿,除了少數頂尖企業,國內微型電動車多數不可能達標。但諸多企業高管認為,一方面,純電動乘用車準入辦法一經確定,企業就有了努力方向,首批即便無法進入,也可以持續努力;另一方面,國家主管部門也不會因此否定微型電動車,分類管理仍是解決多數微型電動車企“身份”問題的更好選項。
多數微型電動車企業難達標準
根據準入辦法規定,企業需具備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研發基礎,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并擁有整車試制能力,包括車身制造、動力電池系統集成、整車裝配等主要試制工藝和裝備。
根據第一電動網調研結果,在規模較大的重點微型電動車企業中,四大工藝的覆蓋率較高,雷丁、御捷等企業從2008年開始投入電動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并獲得相關專利。雷丁研發的高速鋰電車也已下線生產,性能媲美傳統車企產品。但是整體來看,光山東省就有400多家微型電動車企業,僅整車試制能力一道關卡就能將多數企業排除在外。
更難的挑戰來自于產品技術要求,相較國家標準《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準入辦法不僅在最高時速和續航里程上高于“雙80”標準,另外還新增了對電動汽車的經濟性要求,包括制定能量消耗率及制動能量回收能力標準。雷丁電動汽車總經理舒欣表示,準入辦法更注重產品技術方面的能力。“據我了解,即時是有資質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能達到‘城市工況下制動能量回收對續駛里程的貢獻率不低于15%’也僅有少數。”如此看來,微型電動車企業想在短時間內提升相關方面技術難度較大。
根據此前多位接近政府的知情人士消息,首批僅發放兩到三張電動汽車生產牌照。雖然首批準入名額有限,不少企業仍持樂觀態度。山東力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付軍認為,準入辦法是開放的,未來不會只限幾家進入。“出臺準入辦法就給了企業方向去努力,我們會不斷加大相關技術能力儲備,在條件成熟時就會申報資質。”
整體轉正仍待分類管理辦法
即使部分微型電動車企業能滿足所有準入條件,順利拿到生產資質,但是產品未來定位或將發生重大改變。準入辦法中明確規定,新建企業生產的產品水平不能低于樣車的技術要求,這也意味著新產品要往中高端發展,不再屬于微型電動車范疇。對此,一直在爭取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的唐駿公司已經作出規劃,唐駿電動車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劉國增介紹,一旦獲得資質,唐駿將重點發展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乘用車以及電動商用車。可見,微型電動車產品準入和管理還有待政府另外出臺相關政策法規。
御捷戰略副總經理趙虎斌也對第一電動網記者坦言,該準入辦法雖然是重大利好,但只“招安”冒尖的生產企業,并非為整個微型電動車產業轉正設立。
但是,御捷、雷丁、唐駿、力馳等多位企業高管均判斷,政策不會因為“招安”少數而全面否定微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強大的市場需求一直是微型電動車的有利籌碼。從今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微型電動車上半年受“3·15”晚會節目曝光及山東整治風波影響,銷量有所停滯。而下半年市場需求進一步釋放,預計多家重點企業銷售業績較去年能實現穩步增長。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微型電動車的市場表現已經證明了它真正為老百姓需要。政府對微型電動車進行分類管理,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陸付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