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放言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將售150億元


鋰電世界 “新能源汽車收入在2015年會繼續倍增,至少要做到150億元。在國家多重政策支持之下,2015年比亞迪將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車型。“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2014年全年業績布會上如是表示。
作為國內最受關注和爭議的車企之一,比亞迪與其掌舵人王傳福的一舉一動備受行業關注。在2014年全年業績發布會上,王傳福如是表示,毫無疑問將再度引發媒體的關注。眾所周知,比亞迪之所以引發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為其稱得上是國內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最為堅定的車企。
而本次業績大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再度表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至少能做到150億元,聚焦點也恰巧又落在了新能源汽車上。那么,比亞迪有底氣否?畢竟,相比2014年新能源汽車收入達到72.51億元,150億元意味著創收的翻倍。
筆者不想對該問題做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復,還是讓我們在分析中找到答案。從本次業績發布會上,比亞迪的著眼點在于“國家多重政策的支持”。換言之,比亞迪的著眼點在于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
眾所周知,無論是兩會還是最近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新能源一如既往都是政策的寵兒。比如,2015年,我國力爭實現5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對于新能源汽車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其他諸如充電設施的建設、限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也在一直有序的進行著。可以說,比亞迪著眼于政策的支持也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僅僅依靠政策的支持,比亞迪出此豪言,多少有點底氣不足的感覺,至少筆者如此認為。
所謂外因只是大的環境有利與否,而不能對單個的指定的事物發生決定性的影響。縱然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縱然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是一只肥鹿,誰能成功逐鹿還是要靠自身的實力,想必汽車狂人王傳福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么,比亞迪究竟底氣何在呢?或者說,比亞迪究竟有沒有底氣?讓我們先來看兩則消息:其一,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2014年在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市場份額達27.9%,插電式混合動力市場份額達49.60%,居領先地位。其二,筆者不久前曾經在第一電動網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消息,兩位比亞迪秦的車主(其中一位車牌號為京nb8q02,購買日期2014年7月,目前行駛公里數為11600公里,另一位車牌號為京n3uq86,購買日期為2014年2月,目前行駛公里數為16600公里)在第一電動網編輯王一的見證下,相互競賽誰的車續航里程更長。最終結果顯示為前者續航里程為88.9公里,后者續航里程為87.2公里,被判為平局。
以上兩則消息,前者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表明當前的新能源市場格局,比亞迪大概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單純論及插電式混合動力市場份額,比亞迪幾乎是擁有一半的天下。如果2015年新能源汽車能夠繼續發力,不出意外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將是獲益者。后者消息,說明了什么呢?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只是兩位車主比賽所做的小事一樁罷了。筆者不否認這是小事,但是古人云管窺蠡測以小見大。這里引起筆者慎而重之提出的原因在于兩點:一則比亞迪秦的官方數據續航里程為70公里,而本次兩位車主的續航里程竟然接近90公里。排除車主駕駛的原因,這說明比亞迪官方數據相當保守;二則細心地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兩款車的購買時間和行駛公里數均相差較大,然而兩位不同的車主,在同樣的路線和路段中,續航里程數相差無幾,這說明電池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點讓筆者頗為疑惑。
關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人士都知道,在電動車的發展過程中,電池壽命和性能隨著時間衰減的質疑一直相伴相生,電池的一致性也是很難達到的。然而,似乎在針對秦這兩款電池上,這些都失效了,這也是這兩臺車上的電池包的表現之所以引起筆者關注的原因。或者我們稱之為異數,或者說比亞迪已經具備將電池性能標準做到一致的能力。究系哪種,由于數據的欠缺,筆者尚不敢下斷言。當然,作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關注者以及忝為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校友(同為中南大學),筆者情感上更愿意相信后者。
言歸正傳,眾所周知,當前新能源電動車其發展的瓶頸之一即為續航里程或者是電池性能。比亞迪秦續航里程以及電池性能的表現,如果不是異數,而是意味著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在電池技術上的某些突破,那么套用一句古語“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將大出于天下也“。
言而總之,筆者認為,比亞迪150億元的底氣更多的是建立在其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格局,并借勢新能源的利好政策,尤其是在前兩者帶來的內在優勢。然而,畢竟當前新能源汽車還處于市場推廣階段,如何獲得消費者認可也是不得不考慮的。比亞迪未來如何充分利用利好政策,發揮自身技術和市場優勢,最終讓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大出天下,可謂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