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行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鋰電世界 10年間,全球對鋰的消費量幾乎翻番。市場對鋰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攜帶新技術涌入鋰行業的初創企業卻處境艱難。一方面,市場需求增幅并未達到創業者預期。更重要的是,開采成本相對低廉的優質鋰礦基本上都掌握在大企業手中。
碳酸鋰(Li2CO3),一種無機化合物,具備一定的鎮定作用。現在,全球約5%的產量流入到制藥市場。歸功于智能手機和電動交通工具對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在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全球對鋰的消費量近乎翻了一倍。
伴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鋰的需求預計將繼續增長。高盛公司預測,單單是特斯拉公司在美國西部內達華州的大型電池工廠“Gigafactory”,2016年建成后就能吃掉現有鋰市場供給的17%。
因此,鋰產業的美好前景吸引了眾多創業公司紛紛加入,實驗新技術、新流程、新資源,希望能在這個目前仍由少數公司主宰的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隨著市場對鋰的需求越來越大,鋰行業的投資人和開采商的命運卻出現了截然相反境況。3家鋰行業的初創企業先后停產。
事實證明,安德森的預言基本上是正確的。市場需求的增幅并沒有達到大多人的預期,目前只保持每年5%到10%之間的增長幅度。此外,這些新公司和新工廠也一直飽受眾多問題的困擾。
數據顯示,鋰行業“三巨頭”的鋰產量占據了全球總供給的90%以上,這三家公司只要稍稍擴大一些產能,就足以吸收鋰市場需求的大部分增量了。
與此同時, 缺乏技術人才是鋰行業入門的另一個普遍問題。波利維亞政府曾試圖開采號稱“天空之鏡”的烏尤尼鹽湖,這個鹽湖具有大量的高濃度鋰礦床,然而嚴重的管理和技術障礙使之成為空談。與此類似,中國的青海鋰業有限公司和中信國安盟固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開采西藏附近的鋰資源時,也遇到了巨大障礙。中國政府原計劃年產6萬噸鋰的目標,也不得不攔腰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