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禮物——太陽能


鋰電世界 臺灣的太陽能產值居全球第二,但其太陽能占總發電量比例不到1%。長期關注再生能源發展的德國汗得學社社長胡湘玲深受德國公民電廠啟發,去年發起“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
汗得學社所在地為臺北市青年公園太陽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這個節能達80%的圖書館空間就是運用太陽能和節能建材打造的新能源家園。一人一千瓦計劃專案的工程師游博升指出,臺灣每個人每年使用的電約1000瓦、1200度,“一人一千瓦”就意味著自己的電自己發,鼓勵“有屋頂的人出屋頂、沒有屋頂的人出錢。”
“一人一千瓦”將出資者的錢買太陽能板安裝在適合的屋頂上,再把太陽能發電并聯,賣給臺電。出資者可以分得賣電的利潤,出屋頂者則可收出租屋頂的租金。
此計劃進行一年來,有400人加入,相當于發了24萬度電。若以每人每月用100度電計算,這個發電量一年可供200人使用,預計明年將成長10倍,預期全臺會有300座太陽屋頂。若以臺電收購太陽能每度5元新臺幣計算,一年賣給臺電的綠電將破1000萬元新臺幣。
屏東養水種電 下陷惡地燃生機
在臺灣屏東林邊佳冬沿海,原本因養殖導致下陷的“惡地”,近年轉變為滯洪與太陽能發電,一度失去希望的土地,因太陽光電重燃生機。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將近1075公頃的養殖區淹沒,林邊鄉更停電兩個月。為了輔導長期使用地下水的養殖產業轉型,“養水種電”計劃在屏東啟動。
屏東縣環保局長魯臺營指出,養水是將屏東過去因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改造成濕地,洪災蓄洪、旱災供水,濕地植栽同時凈化水源,種電則是將海水倒灌、土壤已鹽堿化的耕地出租搭建太陽能板,太陽光電板下進行農業或生態養殖,所發的電力可作養殖廢水處理用。
面積廣達44公頃的養水種電計劃,總發電量達3104萬度。在第一階段計劃獲得成功后,縣政府進一步在林邊火車站后方的光釆濕地,移轉養水種電的成功經驗,為地層下陷區內的沿海居民摸索一條可行的生活道路。
在委讬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經營下,高架光電板下方規劃為自然生態養殖區,濕地水源一部分引自海水,一部分來自周邊養殖魚塭排放的廢水,經過自然凈化程式,形成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
屏東縣城鄉發展處長張桂鳳表示,他們還嘗試高架型、屋頂型、魚塭型、追日型等模式,除了太陽光電,也善用農牧資源,包括沼氣、生質能源。例如2014年底,農委會香蕉研究所開發的香蕉水發電,就是再生能源的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