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毅:純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電池、電控等等。鋰電池技術的成本占到了整個車輛的40%-50%。我們可以看到,韓國車企并沒有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純電動整車車型,但是僅依靠電池技術的領先水平,韓國在電動汽車的領域也是不可小覷。
汽車商報:目前全球三大車載電池市場份額主要被中日韓三國占據,很多人提出產能過剩的擔心,這種擔心是否必要?
張君毅:在這三大電池制造國家中,日本和韓國的電池銷路很廣,他們目前的車用電池技術已經十分先進,只是由于沒有過大的市場,他們的生產數量并不大,產能過剩的擔憂也相對較小。
相比之下,中國車用電池技術目前存在很多弊病:技術落伍、銷量不足等等,一旦電動汽車市場被激活,那么中國90%的電池企業將被淘汰,最終造成的是對電池材料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這是中國政府應該重視和改變的。
汽車商報:在中國曾經有汽車界人士提出,電動汽車產業給予了中國汽車產業趕超其他汽車強國的一次機會,從目前來看,實現這種超越的幾率有多少?
張君毅:我只能說幾率很小。電動汽車的研發并沒有完全拋棄傳統動力汽車的核心部分,改變較多的是動力系統。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掌握程度目前并不高,在傳統燃油汽車研發上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寄望于通過克服技術更高的電動汽車技術來實現與國際車企抗爭的想法,我認為不現實。
汽車商報:在您看來,對于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有哪些是要亟待改變的?
鋰電池廠商: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應該設置更高的準入門檻,鼓勵和督促汽車企業更多的投入到電動汽車技術研發,將補貼用途更具體化和透明化,同時跟進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電動汽車產業在國際上目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希望政府和企業都能認識到,在傳統燃油汽車與電動汽車交接的當下,中國一定要把握機會,真正研發出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而不是借機獲得補貼、圈錢圈地,這樣的想法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