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電工業的世界分工和定位


中國鋰電池工業在曩昔的二十年里根本就沒有真實從事過科技立異,事實是即沒有才能也沒有意愿進行技能立異,而 “山寨 + 低水平重復建造”是中國鋰電工業曩昔近二十年的最基本開展方式。這個實際國情就決議了,中國鋰電工業曩昔在世界鋰電工業鏈中長期扮演的是承接日韓技能和商場搬運的角色,也即是在低端范疇混口飯吃。
2008年以后以ATL/CATL為代表的少量幾個龍頭骨干公司有了必定的技能和資本積累以后才奮力殺入世界中端商場,從而帶動了中國鋰電工業全體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最近數年,ATL/CATL現已具有了進軍高端范疇的實力,變成日韓電芯競爭對手在國內僅有對標的公司。
近幾年,面臨實體經濟增加日益乏力的實際,許多地方政府打出了“騰籠換鳥,工業晉級”的標語。但是在筆者個人認為,就當時的經濟和工業局勢而言,中國鋰電工業依托本身的力氣獨當一面地完結技能革新和工業晉級幾乎是不實際的,這是由中國鋰電工業在世界工業鏈上的位置和分工所決議的,筆者前面也進行過深入分析。本來,相似的景象在其他職業,比方同屬新能源工業的光伏和風能范疇也都閱歷過了,鋰電工業并非個例。
說到中國鋰電工業在世界工業鏈中的分工,就涉及到鋰電工業的定位問題。鋰電工業到底是一個什么定位?由于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最中心的零部件,電動汽車當時在國內反常熾熱,許多同仁也許首先想到的即是鋰電“巨大上”。最有名的例子是2014年某鋰電公司老總面臨媒體的豪言壯語:“我虧本,但我是做鋰電的!”儼然一副鋰電“巨大上”的架勢。
在筆者看來,Apple憑仗高科技拿到70%的純贏利,那肯定是巨大上。三桶油憑仗商場獨占追求高額贏利,則是別的一種方式的“巨大上”。當時中國鋰電職業,材料廠的均勻毛贏利率不到10%,電池廠的均勻毛贏利率不到20%,請問這是哪門子的巨大上?在筆者看來,中國鋰電職業即是個不折不扣的“屌絲”職業!
假如鋰電工業真要象房地產那樣暴利,那還不是國企央企的全國,哪有你們民營公司的份?中國鋰電職業是如此困難,近兩年全體職業贏利里普遍下滑,增收不增利的景象十分杰出,這是哪門子的“巨大上”呢?在筆者看來,恰是由于鋰電是個苦逼的屌絲職業,國企才干不過民營公司,也恰是由于中國鋰電工業現在是民企的全國,ATL/CATL才有時機興起。
凈利率繼續下滑最為直接的后果即是公司可繼續開展才能削弱。關于實體制作業而言,凈利率表現了公司獲取贏利的才能,假如凈利率繼續下滑,公司將無法取得足夠多的贏利進行新品開發、出產線改造以及產能提高,可繼續開展才能遭到削弱。
跟著鋰離子電池職業規模化和會集程度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早已不是高贏利職業,格式洗牌迫在眼前。世界工業局勢瞬息萬變,除了CATL以外,中國動力電池公司在全球競爭中還沒看到杰出重圍的也許性,未來國內動力電池廠商競爭日趨激烈,公司面臨篩選的危險只會更大。
世界上而言,根據日韓三家公司公布的2015年報,三星SDI營業贏利-59.8%,松下、LG均在0.1%以下。當然,這與電池的先期技能開發本錢過高,強占商場的賤價戰略有關。
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動力電池職業肯定是個耗錢的體力活,從鋰離子電池工業化開山祖師SONY被迫退出鋰電范疇可見一斑。以現在電動汽車商場的開展來看,假如2020年開始完成商場化遍及,那么量大薄利的運營方式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日產Nissan消減本錢的說辭是有邏輯根據的。
歷史之鑒,當年紅極一時的日本液晶工業,賺到盆滿缽滿后,低端技能專利及出產設備轉讓套現,向更上游的制作加工設備集聚的景象,是不是會在國內動力鋰電池范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