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產自動化產線水平差強人意,但是鋰電池智能制造升級已經初見成效。顯然,鋰電設備行業的智能制造之路才剛剛起步,目前來看仍面臨著工藝、行業、人才、標準等一系列限制因素。集中體現在:
第一行業標準制定滯后。一方面鋰電設備制造屬于非標準化專用設備制造,目前國內還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在產品的內外觀設計、性能上存在諸多差異;另一方面,服務商的動力電池產業,其外觀和產品性能同樣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尤其是方形電池和軟包電池,更是百花齊放。
國內鋰電設備行業和動力電池行業的產品標準,都亟需制定統一的行業規范。目前業內各大領先企業已經開始牽頭起草和制定行業標準的制定。
第二市場集中度不高。據統計,國內涉及鋰電設備領域的企業約有300家,但是具有核心技術、規模較大的企業數量很少,年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只有10余家。顯然,整個鋰電設備行業還沒有出現技術優勢明顯、規模較大、在行業內起主導作用的超級企業。而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無力負擔高額的研發費用,制約著整個行業發展進度。
第三智能制造系統軟件滯后。寧波拜特總經理熊宗寶指出,目前電池設備自動化仍處于初級階段,設備企業雖然在硬件上基本實現了機器生產,但是在軟件上的認識度仍然不夠。設備廠家與電池企業在設計上缺乏深度溝通,導致各個環節的檢測和數據無法整合進軟件調度中,導致單機設備與產線無法聯動、在線監測失效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