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四達觀察之三:鋰電產能3年欲擴4倍 產能消化存疑


相關信息顯現,募投項目主要是對鋰電池進行技術改造,項目建造期為2年10個月,將新增鋰離子電池產能3700萬Ah 以及與其間50%產能相匹配的電源辦理體系。
詳細出產方案是,電動工具用鋰離子電池2590萬Ah/年,占比70%;電動汽車、新能源儲能及其它范疇用鋰離子電池740萬Ah/年,占比20%;軍用鋰離子電池370萬Ah/年,占比10%;同以上50%電池與電池組相匹配的辦理體系(BMS),計280萬套/年。
從上能夠看出,其募投項目主要還是打算出產電動工具用的鋰電池。
但招股書顯現,海四達2009年至2011年鋰電池的產銷率分別為84.51%、并沒有出現求過于供的局勢。
從現在900萬Ah產能擴張到3700萬Ah產能,海四達怎么消化超出4倍的擴張產能呢?
招股書顯現,海四達消化新增產能的招數是穩定現有客戶、多參與五金工具展、添加二至三家整車廠商、加大與國網電科院的合作、擴展軍用鋰離子電池銷量以及在其他范疇尋覓新客戶。
截至2017年1月20日,海四達先后與上海普泰、無錫新菊、KamTong等多家企業簽訂了全年供貨的鋰離子電池意向性收購合同,金額合計9970.50萬元。
“意向性收購合同和訂單是兩回事,人家到時候也能夠不收購的。”上述研究員表明,即便是9970.5萬元全部實現出售,相對于2016年的8823.51萬元僅同比增加13%,“這個增速低于2016年的同比增速,如按這個增速增加,3700萬Ah新增產能怎么消化完?”
記者注意到,海四達2009年至2017年的鋰電池出售增速分別為25.2%、18.43%和14.83%。這種增速顯現無法支撐未來即將擴張逾4倍的新增產能,而參與五金工具展、尋覓新客戶等出售策略都存在必定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這些出售策略與其新增產能之間的匹配關系。
而招股書顯現,在曩昔三年,海四達的鋰電池主要出售給上海普泰電動工具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普泰)。因而,海四達在曩昔三年向上海普泰出售產品的均價略低于公司產品均勻價格,在2010年鋰電池的出售差異率一度達到8.68%。
“如果海四達未來持續依托上海普泰出售新增產能,那么毛利率想進步的可能性很小。”上述研究員通知記者,這些年我國電動工具用鋰離子電池商場近年進入快速發展期,比亞迪(002594.SZ)、凱恩股份(002012.SZ)等國內主要二次電池企業正布局進入該范疇。“在現有商場幾乎飽滿的情況下,海四達將來依托什么和對手競賽,莫非僅是拼價格?”
即便依照每年25%的出售增速,海四達三年后的產能*多也不過1600萬Ah,其消化3700萬Ah新增產能的盈余遠景仍需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