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品牌起步晚,底子薄,與品牌、技術、產品、體系各方面都握有明顯優勢的跨國車企相比,存在全方位差距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發力,謀求新一輪汽車產業競爭的話語權,已是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品牌對抗合資品牌的最大契機和唯一機會。
當前,中國品牌通過多年的艱辛努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積累了較大的優勢,在新能源技術儲備和人才培養方面甚至可以說走在跨國車企的前面。2016年,全球銷量破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有17家,中國汽車企業就占了9家。中國品牌不僅在中國市場上占據絕對主導的市場份額,即使放在全球來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也能占據半壁江山。
同時應該看到,中國品牌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市場規模,而且體現在全價值鏈競爭能力上。中國電動汽車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電動汽車產品基本實現了高中低全覆蓋,產品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全世界獨一無二。可以說在中國品牌的帶動下,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如前所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良好成績離不開中國品牌的投入付出。可以說,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培養上,中國品牌甚至走在了跨國車企的前面。而此時如果過度放任跨國車企在華展開合資合作,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和中國汽車品牌而言,都是有失公正和得不償失的。
首先,在核心技術儲備上,中國品牌圍繞著電動車這一中心,在核心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優勢。而如果放任跨國車企展開合資合作,跨國車企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以極小代價甚至零代價的形式,輕而易舉地摘取中國品牌艱辛積累的成果。
其次在新能源汽車投入上,對于跨國車企而言,完全不用像中國品牌那樣勒緊褲腰帶去投入新能源。中國市場上獲取的高額利潤加上所在生產基地享受的產業補貼,都可以使跨國車企不費吹灰之力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而不會過多影響到當期經營質量。以寶馬為例,今年上半年的營業額達492.5億歐元,利潤55.8億歐元,利潤率達到11.3%,再次衛冕“世界上最賺錢的車企”;其中,三分之一的貢獻來自中國,如果寶馬拿出這三分之一的利潤布局新能源業務,對利潤微薄的中國品牌都是極大的沖擊。
在新能源合資合作和股比放開等產業政策上,有一種觀點是放寬合資合作準入是全球化浪潮大勢所趨,更多的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布局新能源之后,能夠起到鯰魚的作用,帶動和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車業雜談認為,對這樣的觀點當然不能全盤否定,但是要結合歷史條件和產業環境來看。當前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于戰略投入期,各國都在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加大對本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支持。
如果跨產業來看,美國對本國戰略性產業的傾向性扶持更為明顯。以華為為例,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技術實力無可質疑,在全球幾乎所有的市場都暢行無阻。但在美國,華為始終步履維艱。2010年,華為曾經試圖收購摩托羅拉的無線網絡業務,但美國政府認為這項交易會“威脅到國家安全”,下令終止了交易。2011 年,華為又與服務器技術公司3Leaf 達成了專利收購協議,但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又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攪黃了這筆交易。正如任正非曾經無奈地表示,美國面前,華為只是一個小弟弟。
從改革開放算起,中國汽車產業幾十年快速發展,客觀而言當然離不開跨國車企的鯰魚帶動效應。但對于影響到未來汽車產業話語權的新能源產業,從中國制造2025和汽車強國的戰略目標實現上,都不應過度推動跨國車企合資合作浪潮,防止跨國車企利用不對稱政策優勢走“發展捷徑”,對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中國品牌造成不公平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