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格控股:孫公司藏格鋰業提取碳酸鋰試驗成功


12月20日晚間公告,全資孫公司藏格鋰業于2017年11月至12月在公司所處的察爾汗鹽湖生產現場進行了提鋰驗證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該驗證試驗采用“鋰離子富集材料及鹵水提鋰的制備技術”,經過兩周期吸附--脫洗的循環,從鹵水中得到了高濃度的鋰合格溶液,并利用該鋰溶液順利生產出公斤級電池級碳酸鋰產品。經檢測,上述產品質量全部達到國家電池級碳酸鋰相關標準。
公司表示,此次藏格鋰業提取碳酸鋰試驗的圓滿成功,驗證了由察爾汗鹽湖低濃度鹵水富集鋰離子、進一步加工成電池級碳酸鋰工藝的可行性和經濟性,為工業化生產設計提供了可靠的參數,為下一步投資做出評判依據,對公司未來的業務拓展、業績成長有積極意義。藏格鋰業將利用此次試驗成果加快萬噸級碳酸鋰工業化生產裝置的設計、建設工作,力爭早日投達產。
目前國外大部分鋰資源來自鹽湖提鋰,但是國內的主要提鋰來源仍是礦石。然而,在資源稟賦上,中國已探明的鋰資源(金屬當量)儲量約為642.53萬噸,其中鹽湖資源約占比達85%,礦石資源只占約15%,因此國內的鹽湖提鋰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安信證券有色金屬首席分析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鹽湖提鋰的關鍵在于通過較低成本的方式從鹽湖鹵水中富集鋰離子并析出至鋰精礦。鹽湖提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鹽湖中鋰含量,鋰含量越低,鹵水蒸發量越大,成本就相對越高;二是但更重要的是鹽湖中各礦物質離子比例關系,特別是鎂鋰比,一般鎂鋰比越小越好。采用何種提鋰方法主要取決于鹽湖鹵水鎂鋰比。我國大多數鹽湖都是高鎂低鋰型,工藝技術難度大。
據了解,鹵水提鋰的主要技術有鹽析法、沉淀法、萃取法、煅燒浸取法、電滲析法和吸附交換法。其中,吸附交換法的最大優點是從經濟和環保上都有很大的優越性,且工藝簡單、回收率高、選擇性好。
據了解,鹽湖提鋰成本最低,大概每噸在5萬元,比鋰輝石提鋰(成本8萬元/噸)和鋰云母提鋰(成本7萬元/噸)成本低。但由于自然因素(降雨、洪水等)和人為因素(技改檢修)等,短期內產量無法大幅增長。業內普遍預計到2019年-2020年鹽湖提鋰產能才有望大幅提升。
公司也表示,該試驗結果不會立即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影響,且公司后續能否順利實現規模化生產尚存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