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毫無懸念的繼續暴跌。
乘聯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11 月份國內新能源車批發 7.9 萬臺,同比降 41.7%。較 10 月份數據略微收窄約 4 個百分點。前 11 個月累計批發 92.3 萬臺,同比增長 7.7%,較前月數據跌 8 個百分點。
國內新能源車銷售市場主要分四大塊,一是合資、自主車企造的插電混動車,目前保有量最大的一類;接著是以前拿不到、現在更不可能補貼的油電混動車;再者就是蔚來、威馬、小鵬這些新車廠賣的純電動車;最后就是一些和老年代步車沒什么太大區別的國產純電動車,具體賣到了哪里,也講不清楚。
6 月份補貼退坡以后,一直靠政策驅動車市啞火。緊接著,勉強還能繼續享受小部分補貼的插電混動車,又趕上國五/國六排放標準切換,進一步打擊了銷售市場。比如大眾的蔚攬 GTE,去年年末上市,搭載 1.4T 國五排放汽油發動機+續航 50 公里左右的電機。但今年 7 月之后,它搭載的國五排放發動機就不能在如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上牌,退出市場。
類似時間節點沒踩對的車企,就只能任產品白浪費一年的生命周期,重新申報符合標準的混動車。
綜合乘聯會、中汽協的數據,今年前 11 個月,幾個口徑下的國內新能源車累計銷量占比為:
乘聯會新能源批發/乘聯會廣義乘用車:4.97%;
乘聯會新能源批發/乘聯會狹義乘用車:4.89%
中汽協新能源/中汽協乘用車:5.56%。
而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給出的 2019 年新能源車銷量目標是占比 8%,2020 年進一步提高到 10%。今年不可能完成目標了。照現在這趨勢,明年也很懸。
至于工信部最新提出的到 2025 年占比 25%。已經有券商估算過,大約對應年銷量 700 萬輛,要實現這個目標,2020-2025 年間的復合銷售增長速度必須超過 30%。
其中的難度我們之前也分析過,要實現這個目標,基本沒可能靠補貼大幅度退坡的零售市場。關于這點,工信部已經未雨綢繆的提出,分時租賃、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場地用車以及物流用車實現全面電動化,要求“2021 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用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
零售不行,商用來補。